鄭和下西洋船隊的每艘船上,均配有羅盤,由 24名官兵掌管航船的方向,這種羅盤的精度很高,采用 24個方向,各以天幹地支與八卦五行命名,標記方位,這是當時最先進的航海技術。

在“寶船”、海圖及羅盤針的配合下,鄭和從永樂三年率領龐大船隊首次出使西洋開始,在以後漫長的 28年間,曆經亞非 30餘國,涉 10萬餘裏,與各國建立了政治、經濟、文化的聯係,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偉大曆史壯舉。鄭和在第 7次下西洋時不幸於古裏(今印度南部西海岸城市)病逝。鄭和把畢生精力貢獻於航海事業,是世界曆史上傑出的航海家。

土木之變的罪魁禍首是誰?

500多年前,在今河北省懷來縣東的土木堡曾經發生過一場大戰。這次戰役的結果,使“一代國君”淪為“階下之囚”,50萬大軍全軍覆沒。這就是曆史上被稱為“土木之變”的著名戰役。而這場戰爭的慘敗竟然源於一名太監的專權,這名太監就是明朝英宗時期的王振。

在中國曆史上,宦官專權誤國的悲劇幾乎在每朝每代都上演過,明朝建國之初,太祖朱元璋吸取以往曆朝曆代宦官禍國的教訓,在建國之初就對宦官做了種種限製,例如,規定不許宦官識字,不許兼任外臣,任職不許超過四品,並在宮門外立一鐵牌,上書“內臣(宦官)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但是到了明宣德年間,這一規定卻被打破,宮中正式設置了宦官學校“內書堂”,選一些聰明伶俐的小太監入堂讀書,並派大學士任教。由此,許多宦官便在皇帝沉湎酒色玩樂之時,替皇帝批複奏章,日久成例,稱為“批朱”。如此一來,宦官權勢得到進一步擴大,明英宗時期就出現宦官王振專權的局麵。

王振,明初蔚州(今河北蔚縣)人,讀過私塾,略通文書。本想通過應試進入仕途、飛黃騰達,但屢試不中,便也漸漸喪失信心。中舉人、考進士這條榮升之路對他而言已經堵塞,也隻有另作其他打算。據記載,王振因觸犯刑律而被發配充軍,正好趕上皇帝下詔“有子者許淨身入內”,王振便自閹入宮。王振知道在宮中要出人頭地就必須依附朝廷中舉足輕重的靠山。後來他成功尋找到他的大靠山即太子朱祁鎮。當時的史籍記載王振為人“狡黠”、善於揣摩別人心意。王振進宮後憑借靈敏的頭腦獲得宣宗皇帝的喜愛,宣宗皇帝很喜歡他,便任他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皇帝,陪太子讀書。這時的太子還是個小孩子,王振略施手段便讓太子對他是既敬重又害怕,稱他為“先生”。頗有心計的王振也深知自己陪讀的孩子就是將來的大明皇帝,他除了表現嚴肅的一麵外,還竭盡全力討好太子,挖空心思地討太子喜歡。本來小孩子就有很強的依賴性,朝夕相處使得太子與王振兩人形影不離,關係十分密切。

宣宗在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病死。太子朱祁鎮繼位,是為明英宗。英宗即位後,很自然要重用自己喜愛的人,王振憑借與英宗的親密關係出任宦官中權力最大的司禮太監。王振控製朝政以後,不僅對內黨同伐異,大施淫威,對外也投機取巧,破壞邊防,終於招致了瓦剌貴族的進犯。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遣使 2000餘人貢馬,向明朝政府邀賞,由於王振不肯多給賞賜,並減去馬價的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就製造釁端,分四路進犯明邊境。也先進攻大同的一路,“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明史紀事本末》卷 32《土木之變》)。大同參將吳浩戰死於貓兒莊。大同前線的敗報不斷傳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準備親征。

對此,諸大臣極力勸阻,但英宗還是聽信了王振的蠱惑,決定親征。經過兩天倉促的準備,王振挾持英宗率領 50萬大軍,北京出發。這支龐大的軍隊出居庸關,至宣府(今河北宣化),八月到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