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為狂風暴雨今日土木堡侵襲,兵士飽受饑冷,士氣大減,前線又時有戰敗的消息傳來,更使軍中一片混亂。大同鎮守郭敬把各地慘敗真相秘告王振,王振慌了手腳,急令班師。王振的家鄉蔚州就在撤退的路上,他為了顯示自己的威風,便邀皇帝“臨幸”他的老家。大軍剛剛出發,王振又後悔了,他想,50萬人馬經過蔚州,自己莊田裏的莊稼不就全毀了嗎?於是又下令改回原路。這樣一來,也先部隊贏得了時間,漸漸逼近明軍。八月十三日,明軍退到土木堡,次日,也先也追到,並迅速包圍了土木堡。土木堡是一個沒有水源的地方,50萬饑渴交加的將士如入絕境。也先看到這種情況便佯作撤退,並派使者講和。王振信以為真,急令移營就水。這時,瓦剌騎兵突然從四麵八方殺來,明軍頓時大亂,士兵丟盔棄甲、倉皇奔逃,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皇帝英宗隻有下馬盤膝坐以待俘,隨行大臣大多戰死,明軍全軍覆沒。禍首王振早為將士們所切齒,亂軍之中,護衛將軍樊忠用鐵錘把他捶死,並痛罵道:“我為天下誅此奸賊。”(《明史紀事本末》卷29)。
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明朝 50萬軍隊差不多全部被殲,從征的 100多名文臣武將幾乎全部戰死沙場。後來,明代宗朱祁鈺對王振的府邸也進行了查抄。搜查的結果令新皇帝和大臣們瞠目結舌:總計有金銀 60餘庫,玉盤上百個,高達六七尺的珊瑚樹 20餘株,馬匹數萬,其餘珍寶不可勝計。
土木堡之變後僅僅一年,被俘的英宗就從蒙古回到了皇宮,後來又經過 8年的密謀準備,發動了“奪門之變”推翻了景帝,又一次成為大明王朝的皇帝。但是明英宗卻用木頭雕刻成王振的模樣供奉於智化寺。他又為王振精心修建了一座精忠祠,並命人撰寫了一篇文辭華美的墓誌銘,極力鼓吹王振的忠心。英宗的這些行為讓我們頗為費解。如果說英宗以前處於年幼時期,不辨忠奸,那麼土木堡之辱卻還沒有讓他警醒,這其中又是什麼樣的原因呢?是曆史給我們留下了錯誤的信息?回答這些問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對被稱為“英宗”的朱祁鎮也隻能用“昏庸”二字來概括了。
萬貴妃獨受恩寵的原因何在?
中國古代社會的婚配製度是一夫一妻多妾製,在婚配年齡上,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丈夫年長於妻子”這一模式占主流,即使妻子年紀稍大,一般也都隻是在三五歲之間。若論起納妾,那男人們更是非要挑選比自己年少許多的對象。然而在明朝的深宮大院裏,曾經出現過完全相反的事情。一個比皇帝年長 17歲的女人,高居專寵之位,甚至淩駕於皇後之上。這種忘年戀在民間尚且不多見,發生在後宮佳麗如雲的皇帝身上更是奇聞。後世的史學家們對這一戀情見仁見智,有的說朱見深有嚴重的戀母情結,有的說萬貴妃妖豔無比,具有超強的駕馭男人的能力……不管這一戀情是如何發生的,萬貴妃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確實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麼,萬貴妃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萬氏是青州諸城(今山東青州市一帶)人,父親萬貴為縣衙掾吏,犯法發配邊疆,萬氏 4歲時被選入宮,做過明宣宗(憲宗之父)的寵妃孫太後的宮女,長大後侍奉太子朱見深,萬氏雖比憲宗大 17歲,但由於她機警,善於獻媚討好,因而深得這位小太子的喜歡,朱見深 16歲繼承帝位時,萬氏已有 35歲,但這位年輕的皇帝還是撇開世俗的眼光,將其留在身邊,並對她寵愛有加,萬氏也“不負帝意”,挖空心思地想一些奇招妙法討這位尚未成熟的小丈夫的歡心。據史書記載,朱見深每次臨幸萬貴妃的宮闈之時,萬氏總是穿上軍裝上前迎接,令朱見深笑逐顏開,好不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