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初一,朱常洛在宮中暴斃。李選侍卻仍住在皇帝、皇後的寢宮乾清宮,絲毫不想搬出乾清宮。按照明代的製度,外廷有皇極殿,內宮有乾清宮,都是屬於皇帝、皇後專用的。而李選侍是想借年僅 15歲的光宗長子朱由校掌握朝政,坐鎮乾清宮,進而統馭後宮。
此舉引起朝臣的極力反對。泰昌帝駕崩當日,楊漣、劉一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宮,要求哭臨泰昌帝,請見皇長子朱由校,商談即位之事,但受到太監們的阻攔。兵部右給事中楊漣挺身而出,厲聲斥責道:“你們這些奴才想幹什麼?我們都是受皇帝召見的,皇帝晏駕了,你們敢造反不成!”太監們這才讓開。李選侍把朱由校藏在自己房裏,不讓出來。大學士劉一爆問:“太子到哪裏去了?”太監們都不答話。比較正直的東宮伴讀太監王安走進房內,哄李選侍道:“太子出去一下就回來。”才將朱由校帶出。但李選侍馬上就後悔了,叫太監把朱由校帶回來。太監們上前拉住朱由校的衣服,朱由校一時也沒有了主意。這時,楊漣上前將太監斥退。群臣簇擁著朱由校來到文華殿接受群臣的禮拜,決定以本月六日舉行登基大典。為了朱由校的安全,諸大臣暫將他安排在太子宮居住,由太監王安負責保護。
李選侍挾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後,群臣紛紛上書,要求李選侍搬出乾清宮。李選侍卻“居乾清宮自若”。而朱由校(天啟帝)要登臨大位,就必須回到乾清宮。為了讓李選侍盡快“移宮”,禦使左光鬥上書朱由校明白指出:“內廷有乾清宮,猶如外廷有皇極殿,唯天子禦天得以居之,唯皇後配天得以共居之。其他妃嬪不得常住。這非但為避嫌,也為了區別尊卑。選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儼然尊居正宮,殿下反而退處慈慶宮,名分又從何說起?不早作決斷,勢必借撫養之名,行專製之實。武氏之禍,將在今日重演。”朱由校聽了,覺得甚是有理,便發布上諭,說移宮已有聖旨,冊封貴妃一事,尊卑難稱,著禮部再議。
隨著朱由校登基大典日期迫近。至初五日,李選侍尚未有移宮之意,並傳聞還要繼續延期移出乾清宮。楊漣便直言上奏:“選侍托保護之名,圖專擅之實,宮不可不移。臣言之在今日,殿下行之在今日,諸大臣讚決之,也在今日!”
隨後,楊漣又去拜見首輔大臣方從哲。方從哲起初認為這件事不用太著急,晚兩天也沒什麼關係。楊漣卻說,太子明天就要登基了,難道登基為天子後還要回到東宮的住處嗎?選侍今天不願離開乾清宮,難道以後就會主動離開了嗎?方從哲最終被楊漣說服,兩人統一了意見後,又去請求太子頒下嚴令。於是,朱由校登基在即時下令,命李選侍移出乾清宮,移住仁壽殿。他還下令收捕李選侍身邊的幾個親信太監,理由是他們涉嫌偷盜大內庫藏。如此情形下,勢單力孤的李選侍還是敵不過皇帝的一紙命令,移宮已成定局。李選侍終於無奈地決定移宮。九月初五,她抱著皇八女,徒步從乾清宮走向宮中宮妃養老處——仁壽殿噦鸞宮。於是,這件震動宮闈的明朝三大疑案之一的“移宮案”終於落下了帷幕。李選侍以失敗而告終,熹宗朱由校進駐乾清宮,登上寶座。
李選侍封後的要求沒有實現,做皇太後控製朝政的願望也落了空。她賴在乾清宮不走是否是受到了鄭貴妃的幕後指使,這個後人亦無從得知。但是其意圖很明顯,就是要通過控製新皇帝朱由校來操縱整個朝政。李選侍雖已“移宮”,但鬥爭並未結束。“移宮”數日,噦鸞宮失火,經奮力搶救,才將李選侍母女救出。反對移宮的官員散發謠言:選侍投繯,其女投井,並說“皇八妹入井誰憐,未亡人雉經莫訴”,指責朱由校違背孝悌之道。朱由校在楊漣等人的支持下批駁了這些謠傳,指出“朕令停選侍封號,以慰聖母在天之靈。厚養選侍及皇八妹,以遵皇考之意。爾諸臣可以仰體朕心矣”。至此,“移宮”風波才算暫告結束。它與萬曆朝的梃擊案、泰昌朝的紅丸案一直是天啟朝爭論的問題,史稱晚明三大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