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擅殺毛文龍。毛文龍的皮島基地對後金起的威脅作用是巨大的。當時,毛文龍軍與關寧守軍、朝鮮成三角之勢,每次後金欲深入中原腹地,毛文龍便自後出兵襲擾後金腹地,令其不得不回師救援。努爾哈赤曾歎道:“有毛文龍在,某不得深入敵地,恐家中婦孺不寧也!”史書記載:“崇煥既殺文龍,密報於清議和。清主大喜,置酒高會。”袁崇煥借口毛文龍不聽指揮,就地將他斬殺後。清軍無所顧忌,所以才能長驅直入到北京城下。

再次,袁崇煥的人品也值得懷疑。有史料顯示,袁崇煥對奸佞魏忠賢阿諛奉承、極盡諂媚。《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記載,遼東巡撫袁崇煥疏稱:“廠臣魏忠賢功在社稷,海內之共見共聞,業已銘刻金石,無容職贅,至其身任遼事,誓囗恢複,梟滅逆虜……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明熹宗實錄》則記載“薊遼總督閻鳴泰、巡撫袁崇煥疏,頌魏忠賢功德,請於寧前建祠,賜名懋德”。

袁崇煥與後金的議和在受到崇禎皇帝的反對後,袁崇煥便邀後金軍進攻,以脅迫崇禎議和。袁崇煥在薊門先款待敵人,後來後金軍半夜潛越入關,袁崇煥並不堵截,而是尾隨殿後。徐石麒於弘光年間(1645年明南京福王稱帝後的政權)所上的反對與清議和奏疏中就說袁崇煥是“陽主戰”、“陰主款”,並且以殺邊帥毛文龍為向敵人示好之信,認為殺毛文龍以示好後金的說法在《石匱書後集》中也有提及:“督師袁崇煥事,適當女真主(努爾哈赤)病死,崇煥差番僧喇嘛鎦南木座往吊,謀以歲幣議和。女真許之,乃曰:‘無以為信,其函毛文龍首來。 ’”而說後金軍入寇乃袁崇煥招來的還有《崇禎實錄》:“丁酉孫承宗入朝,袁崇煥抵左安門。時戒嚴,報不即入;漏下,始馳奏簿城下,都人競謂崇煥召。 ”

許多人認為袁崇煥被剮時北京市民的表現是明顯的愚民反應,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以魏忠賢屈殺左光鬥、魏大中等人時的殘酷壓迫形勢下,仍多有市民為其鳴冤叫屈,同樣被冤殺的大將熊廷弼也受到百姓歌頌讚揚,偏偏袁崇煥死時卻被人生啖其肉,其中必有原因。

事實是曆史上對袁崇煥評價最高的,不是別人,正是後金最高統帥努爾哈赤,是他一再對袁崇煥表示讚賞,康熙更是下令為其建祠供奉,這就更加耐人尋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下詔為袁崇煥平反。雖然,後世將乾隆皇帝為袁崇煥平反昭雪的根本目的解釋為崇儒重道,籠絡漢族地主知識分子,緩解滿漢兩族矛盾。但是,這樣的解釋怎麼看都是牽強。如果按照清人所說,崇禎皇帝淩遲袁崇煥是因為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但是,袁崇煥是囚禁半年後才被處死的,這就杜絕了崇禎皇帝一時失察激憤誤殺的可能。如此看來,崇禎皇帝中反間計淩遲袁崇煥的理由就顯得生硬可疑,裏麵有了造假的成分。乾隆皇帝為袁崇煥平反昭雪的真實目的,則是袁崇煥被崇禎所殺,如袁崇煥是英雄,崇禎自然是昏君,袁崇煥形象越高大,就越可顯示明朝皇室的昏庸。

李自成百萬大軍竟是瓦解於鼠疫?

明朝末年,盛極一時的李自成起義軍卻在清軍與吳三桂軍隊的聯合進攻下迅速失敗,李自成也死於地主武裝的襲擊中。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李自成起義軍的潰敗呢?

有人認為是起義軍進入北京後軍心渙散,軍紀敗壞,導致了他們的潰敗。但是,李自成起義軍能夠迅速擴大,並且能得到百姓擁護的根本原因是其軍紀嚴明,早在起義之初,他就提出了“剿兵安民”的口號。並且提出“殺一人者如殺我父,淫一女者如淫我母”,嚴肅軍紀,並且下令“三年不征,一民不殺”。

大順軍在入京之初,便迅速地穩定了局勢,恢複了北京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趙士錦在大順軍進城時是明工部官員,他根據親眼目睹記載說,大順軍進城之後,鑒於官軍停止了抵抗,立即就“不殺人了”。義軍戰士“俱白帽青衣,禦甲負箭,銜枚貫走”。百姓“有行走者,避於道旁,亦不相詰”,絲毫不加侵犯。為了防止敵對活動,義軍“添設門兵,禁人出入;放馬兵入城,街坊無不至者,但不抄掠”。在數以萬計的入城大軍中,個別違反紀律的現象自所難免,但一經發現違紀事件時,能秉公執法,迅速處理。趙士錦就記載說:“賊初入城,有兵二人搶前門鋪中綢緞,即磔殺之,以手足釘於前門左柵欄上,予目擊之。”當時在北京充當明給事中的徐應芬(署名聾道人),在其著作中雖然提到個別義軍戰士有貪圖便宜暗中竊取銀錢的現象,但他仍然不得不承認:“至淫、奪、斬、殺之事,則猶未見也。”

由於大順軍在加強對京師的控製的同時,又注意約束軍紀,因此,當時北京的社會秩序是良好的。當然,李自成起義軍的高層的確存在著腐化墮落的現象,但部隊的戰鬥力大多由普通士兵決定,我們也很難說是高層的腐化導致全軍的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