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順治二年,長平公主向順治帝及攝政王多爾袞上書要求出家為尼,但清政府為了籠絡人心,不但不答應,在長平公主上書不久,順治帝就下達詔命:讓她與崇禎為她選定的駙馬周顯完婚,並且同時賜予府邸、金銀、車馬、田地。但僅僅過了幾個月,長平公主就病逝了,時為順治三年,長平公主 18歲。賜葬廣安門外。

長平公主的下落有了結論,崇禎帝的兒子下落至今卻還是個謎。

據《明史·諸王傳》記載:崇禎帝的一生共生有 7個兒子。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之時,皇太子朱慈烺 16歲,皇三子定王朱慈炯 14歲,皇四子慈照隻有 10歲。除了這三個兒子外,崇禎帝其他的兒子都是早夭。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之日,崇禎帝為給大明保留一絲血脈。他讓兒子們都換上平民的衣服,由太監護送逃出北京城。臨死,他還寫下遺詔,要求各地的官員協力輔佐太子,重振大明。

那麼,崇禎帝的這些兒子們逃到哪裏去了呢?

說法一:被清廷捕獲殺害。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在李自成戰敗後,太子趁機逃脫,被吳三桂部下捕獲,後來太子又逃到外舅周奎家,周奎擔心私藏太子會惹來禍端,就將太子獻給了清攝政王多爾袞,經過一番辨認,最終被害。這一觀點依據《石匱書後集》中的《烈帝本紀》及《太子本紀》記載,《國壽錄·崇禎太子》及《甲申傳信錄》等書中也有比較類似的記述。這些說法都認為太子最終被清廷抓獲,然後遇害。

說法二:被吳三桂殺害。《明史紀事本末》中稱,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後,太子慈烺與定王慈炯、永王慈照一起被起義軍所擄獲。後來,李自成不敵戰敗,就與吳三桂議和,吳三桂提出以歸還太子與二王並離開北京城為條件,換取停戰。李自成同意了,就將太子等人交給了吳三桂。這樣說來,太子就落入了吳三桂的手中。據此,有人提出,太子已經遇害。

說法三:跟隨李自成敗退,不知所終。崇禎兒子三人在北京陷落後,均未逃脫,一並為李自成軍俘獲。在對他們的處理上,李自成采納李岩等人的建議,封明太子為宋王,永王和定王也改封他爵。後來,吳三桂在山海關反叛,李自成率軍親征時,身邊還帶著明太子及其兄弟,其用意自然是以此來堵住吳三桂效忠明廷之借口,並招降吳三桂。但此舉並沒有收到效果。李自成農民軍與吳三桂交戰受挫,決定離京西撤時,將他們三兄弟一起帶走。從此太子便杳無音信,不知死活。這種說法是依據《明史紀事本末》、《明季遺聞》以及《明史》等,如《明史紀事本末》雲:“京城被攻陷,李自成捕獲太子,封為宋王。當李自成向西前進時,太子卻不知所終。”《明季遺聞》的記述尤為具體:“李自成軍受挫後,便狼狽回到京城,之後又向西行。有人說太子和二王也一同出行。 ”《明季遺聞》乃鄒流綺父子所編輯,他們在甲申之變時都身臨其境,且該書麵世之時離事情發生之日不過十年左右,因此人們認為他倆所輯錄的遺聞還是較為可靠的。

說法四:跟隨李自成敗退,後逃出做了和尚。有人認為在李自成軍隊敗退北京的路上,劉宗敏受了重傷,放鬆了對他們的看管,他們就找了個機會和他們以前的老師李士淳從闖王的軍中逃了出來,後來到了李士淳的老家廣東嘉應州陰那山出家當了和尚。他們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裏建了一座寺廟叫做“聖壽寺”,大殿就取名叫“紫極殿”,處處都顯示了寺中和尚的神秘出身。據說太子死後,廟裏就開始供奉一尊“太子菩薩”的神位。這尊神位始終保留著,直到辛亥革命後,清王朝覆滅了,人們才知道原來供奉的這尊塑像就是明朝的逃亡太子。李士淳的後人也聲稱他們的先祖確實在亂軍之中救了太子,並把太子帶回自己的家鄉,還一同出家做了和尚。

除了以上四種說法外《明季太略·太子一案》中則說,太子從李自成軍隊逃出後,被人帶到皇姑寺藏了起來,又和太監高起一起潛逃到天津,然後像傳言中的建文帝一樣,出海南下,不知所終。《野史無文》則記載太子曾逃往南京的南明小朝廷,清兵攻陷南京後,他被人獻出後被帶往北方,不知所終。還有的說,明末清初兵荒馬亂的,太子後來死於亂軍之中。但這些說法均無證據證實。

種種說法,不一而足,清康熙時期有人借崇禎太子之名舉行反清起義,牽連並死了很多人,結果也被證實是假的。崇禎的三個兒子到底流落何處,到今天仍是解不開的謎團。

明朝的後宮妃嬪是怎樣選定的?

中國古代社會的帝王們為天下至尊,富有四海,為了保證江山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代,所有皇帝都希望自己能子孫滿堂,人丁興旺。為了確保皇帝有子嗣,中國古代的皇帝都廣納嬪妃。周代的製度是:“天子後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女禦。”在明代,皇後以下則有皇貴妃、貴妃、九嬪、才人、婕妤、美人、昭容、選侍、淑女等。其中淑女為最末等,初選入宮即為淑女。俗話說:“後宮佳麗三千。”如果僅僅計算皇帝的妻妾們,當然沒有這麼多,但如果加上可以隨時為皇帝所驅使的宮女們,就遠遠不止三千這個數目了。據記載,明朝末年,內廷宮女多達 9000人。這些宮女大多數可能一輩子也沒見過和自己近在咫尺的皇帝,她們隻是默默地做著自己的雜役,直至老死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