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紈扇圖曰:‘君既貴公子,何自賤若此?’曰:‘汝昔笑顧我,不能忘情耳!’”這個故事到了明末馮夢龍手上,就變成了《警世通言》中《唐解元一笑姻緣》。而在戲曲中出現唐伯虎的故事的,最早有明末孟稱舜的雜劇《花前一笑》,後來人們覺得“一笑”太不過癮,又從“一笑”發展到“三笑”,出現了王百穀的《三笑緣》彈詞、卓人月的《唐伯虎千金花舫緣》雜劇。乾隆、嘉慶以後,蘇州評彈藝人口中常唱的彈詞有《三笑姻緣》、《三笑新編》、《三笑八美圖》、《笑中緣》等等。到了清朝末年,民間開始流傳彈詞唱本《九美圖》,開始有了唐伯虎娶九個貌美如花的老婆的說法。
唐伯虎雖然並未娶秋香為妻,但與其同時代,的確有一個叫秋香的女子,不過這個秋香並非是大戶人家的婢女,而是當時南都金陵風月場中的名妓。據記載,這個秋香本名林奴兒,字金蘭,號秋香,她琴、棋、詩、畫樣樣精通,當時被譽為“吳中女才子”,秋香早年被迫墮入青樓,從良嫁人後還有些老主顧來找她。她不僅拒絕了,而且還在扇子上畫了一幅畫叫《新柳圖》,題詩曰:“昔日章台舞細腰,任君攀折嫩枝條。如今寫入丹青裏,不許東風再動搖。 ”據明代《畫史》中記載:“秋香學畫於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筆最清潤。”在《金陵瑣事》中,還記載了秋香曾經向唐伯虎的繪畫老師沈周學過畫畫。沈周是明代相當著名的大畫家,曾為秋香畫過一幅丹青畫,寫過一首詞。秋香與唐伯虎雖然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但據考證,秋香是生於明景泰元年(1450年),比唐伯虎足足大 20歲,唐伯虎 16歲出道時,很難與金陵秦淮河畔的秋香產生感情。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看來很可能是後人的附會了。
秋香確有其人,華太師也在曆史上出現過,不過據《明史》記載,華太師其實比唐伯虎小 27歲。他原名華察,字子潛,號鴻山,明嘉靖五年(1526年)中進士,當時才 30歲。華鴻山後任兵部郎中,入為翰林院修撰,曾奉命出使朝鮮,賜一品服。和《三笑》中描述的情況恰恰相反,華鴻山平時的生活很儉樸,飲食非常簡單,家中也沒有侍婢,他年老歸隱時,“家本素豐,林園甲江表,而食不三豆,室內無侍媵,文詞清削”。而且華鴻山的兩個兒子也不是弱智,據《西神客話》載,其子“少有雋才,甫冠即登科第”。
由此可以看出,“唐伯虎點秋香”原本是“陳公子點秋香”,由於“陳公子點秋香”的原型陳元超,也是明代蘇州人,與唐伯虎同為才子,明末的馮夢龍把兩人的身份搞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