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一說認為,雍正皇帝是服丹藥中毒而死。這些人通過細致研究雍正朝的起居注發現,雍正皇帝十分崇尚方術。雍正帝為了求得長生不老,在宮裏蓄養了大批的和尚、道士。他自己也十分熱衷占卜、求神等術數。甚至還常常以此來決定對官吏的任用和升黜。在雍正的《禦製文集》中寫下了不少歌頌神仙、丹藥的詩。而且在政務之餘,雍正還常常在道士和尚們的指導之下,研究煉丹、采苓、放鶴、授法等道家秘術。雍正為了求得長生,還經常服用道士們進獻的丹藥,在朝鮮的史籍中就有關於雍正帝沉迷方術,以至於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動的記載。

另外,人們還從雍正的繼位者——乾隆皇帝這裏找到了一些證據。雍正皇帝死後僅隔了一天,也就是八月二十五日,乾隆皇帝就突然下了一道諭旨,驅逐圓明園中煉丹的道士們出宮。並對煉丹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說:“若伊等因內廷行走數年,捏稱大行皇帝(指雍正)禦前一言一字……一經訪聞,定嚴行拿究,立即正法。”新君剛剛繼位,雍正大喪未完,朝中有眾多事務需要處理。乾隆別的事情不去做,而急著下令驅逐數名道士,這種做法確有奇怪之處。驅逐道士的同時,乾隆還另外降下一道諭旨諭令宮中的太監、宮女,不許妄行傳說國事,“恐皇太後聞之心煩”,“凡外間閑話,無故向內廷傳說者,即為背法之人”,“定行正法”。乾隆帝為什麼不許宮中太監宮女們亂說,難道此間真的有什麼不想為外人知道的隱情?聯係前麵乾隆對和尚道士們的處理。也許“中毒身亡”之說確實有幾分可能,而且,後人以現代醫學知識來對照雍正死之前的症狀,發現雍正皇帝死之前的症狀與中毒而死的症狀極為相似。以上僅為流傳較廣的兩種說法,至於曆史事實究竟如何,還有待於史學界的進一步考證。雍正死後被葬於清西陵的泰陵,號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世稱雍正皇帝。

雍正帝在位時間不長,但卻在繼位和死因問題上為後人留下了兩大疑案。也許這些疑案根本就沒有什麼神奇之處,隻是後人的種種傳言才給它披上了層層的神秘麵紗,變得撲朔迷離,讓人難以看清其中的真相罷了。

乾隆帝生母究竟為何人?

眾所周知,清朝是滿族愛新覺羅氏建立的王朝,但是清朝的一位皇帝卻被眾多人認為是漢人,他就是乾隆皇帝。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也將乾隆皇帝描述成浙江海寧陳閣老的兒子。金庸先生這麼寫也並非空穴來風。因為,自清末以來,野史筆記和民間傳說中確實都認為乾隆皇帝是海寧陳家陳閣老的兒子。由此,人們也就展開了關於乾隆皇帝身世的一番爭論。

在《清朝野史大觀》中,是這樣記載乾隆的身世的,相傳在浙江海寧有一個鹽商叫陳世倌,在康熙年間曾入朝為官,與雍親王即後來的雍正帝私交甚篤。有一年,雍親王和陳世倌兩家的夫人在同一天分別生了孩子。雍親王讓陳世倌將孩子抱進王府讓自己看看。可是,當孩子送還時,陳家卻發現,原來好好的一個胖小子變成了小丫頭。陳世倌考慮到此事攸關性命,未曾敢對外透露半點……而這被換進王府的陳世倌之子自然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乾隆繼位後,對海寧陳家非常優待,自己也曾先後六次南巡江浙,去陳家拜望自己的親生父母。並親筆為陳家的宅堂題寫了“愛日堂”和“春暉堂”兩塊牌匾。“愛日”一詞,來源於漢朝揚雄《孝至》一文。意思是兒子孝敬父母的日子。“春暉”一詞來自唐代孟郊的《遊子吟》中“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詩句。後人常以春暉來比喻母愛。這兩方匾額的題詞內容都有兒子尊敬和孝順父母的意思。於是,後人就認為,乾隆皇帝題下這兩塊牌匾就含有孝敬親生父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