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小試牛刀 (2)(1 / 3)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時,中原很多百姓投奔了東突厥,等到東突厥滅亡之後,這些中原百姓有的又投奔了高昌。麹文泰就扣留下這些百姓為高昌所用。等到李世民照會麹文泰遣返時,麹文泰兩手一推二六五,四個字,“查無此人“。不久,麹文泰又出了幺蛾子,居然聯合西突厥攻打了臣屬唐朝的焉耆國。一下子攻下了三個城市,掠走了城中的男女老少,生生讓人家改了國籍。受了欺負的焉耆國王緊急上疏李世民:老大,麹文泰他又欺負我了。麹文泰的劣跡就這樣一筆筆在李世民的心中存了檔,上了帳,用不了多久,就會一一清算。貞觀十三年,李世民開始清算高昌國麹文泰的劣跡,在他看來,這個孩子不是該打,而是該死了。劣跡一:數年不往長安朝貢,沒有藩臣之禮,居然在本國內設置與唐朝一模一樣的官職體係,哪有點藩屬國的樣子?劣跡二:貞觀十三年歲首,萬國來朝,唯獨麹文泰不到。據說他在國內增高城牆,挖深戰壕,準備打仗,不臣之心已經昭然若揭。

劣跡三:麵對大唐使臣,出言不遜,居然說'鷹飛於天,雉竄於蒿,貓遊於堂,鼠安於穴,各得其所,豈不活耶!'意思是說,老鷹在天上飛,野雞在草裏跑,貓在亭台樓閣上玩耍,老鼠在老鼠洞裏自己玩,各有各的天地,誰還不能獨立生存啊。言為心聲,看來麹文泰確實想甩開唐朝單幹了。劣跡四:西域各國無論想來長安朝貢,還是想來長安貿易,無一例外都被麹文泰扣留了。劣跡五:對薛延陀汗國挑撥離間,派使節對薛延陀國王說'既自為可汗,與漢天子敵也,何須拜謁其使。'意思是說,你既然是可汗,那麼跟唐朝的皇帝是平起平坐的,你還朝拜他幹嗎?綜合以上五點,李世民總結陳詞:不按時進貢,鼓動周邊小國家造反。這樣的罪惡還不足以去誅殺他嗎?明年就發兵攻打!自此,攻打高昌進入倒計時,等待倒黴孩子麹文泰的要麼趕快認錯,要麼準備收屍,倒黴孩子會選哪一樣呢?倒黴孩子居然兩樣都不選。正式出擊高昌之前,李世民準備給麹文泰最後一次機會,再次下詔,征之入朝。如果麹文泰就坡下驢到長安認錯,一切還能挽回,然而麹文泰再次拒絕了李世民的好意,給了李世民一個冷冰冰的回複:抱歉,我有病去不了。

給臉不要臉,還蹬鼻子上臉。貞觀十三年十二月四日,李世民正式下詔,命吏部尚書侯君集為交河道大總管,率左屯衛大將軍薛萬均及突厥、契、苾之眾,步騎數萬出征高昌,高昌之戰由此開始。對於這場戰爭,很多人並不看好。此去征戰高昌,天高路遠,途徑沙漠,四千三百裏用兵,恐難得誌;即便得勝,又離長安四千三百裏,駐守也難。然而即使公卿近臣不斷上書,李世民堅決不聽,在他看來,高昌不除,國無寧日,高昌不除,萬國來朝就會成為空談。沒困難要打,有困難咬緊牙根也要打!一個智者,會在事情發生之前洞悉一切蛛絲馬跡,然後果斷趨避。然而一個弱智者則會對一切蛛絲馬跡視而不見:明明身下的柴堆已經著了火,卻不停地對自己說,我很好,我現在很好。相比之下,李世民是智者,麹文泰就是弱智者。麹文泰為什麼如此有恃無恐呢?說白了都是空間距離惹的禍。高昌距離長安,四千三百裏,在交通基本靠走的唐代,這個距離用兵難度之大無法想象,因此麹文泰不無得意地跟左右親信說:“我以前朝貢的時候,看西秦,隴的北邊荒漠無人,不能跟以前的隋朝相比了。

現在唐國來攻打我,軍隊多的話則糧食不好運,發兵三萬以下,我們就能擺平他們。再加上道路艱險,他們肯定勞頓不堪,我們以逸待勞,坐收功成,還怕什麼?“麹文泰的算盤打的不可謂不精,在他看來,如果唐朝發兵多,那麼必定糧草不濟,而如果發兵少,那麼必定不是高昌的對手。更何況,中間還有長達兩千裏的戈壁荒漠,地無水草,冬風凍寒,夏風如焚。風之所吹,行人多死,一百人結伴而行如果沒有糧草接應就必死無疑,更何況是數萬大軍。就算僥幸能兵臨城下,二十天之內必定糧草殆盡,如何能不潰敗呢?然而麹文泰千算萬算,卻沒有想到此次率軍遠征的居然是吏部尚書侯君集。侯君集是什麼人?侯君集是貞觀九年率軍穿越二千裏無人區,人吃冰馬吃雪的大唐名將,高寒的無人區都穿越了,還會怕你高昌的戈壁荒漠嗎?說到底,麹文泰就是一個軍事白癡。戰爭是什麼?戰爭是矛盾激化的表現形式。打贏戰爭靠什麼?一靠實力,二靠出其不意。在別人想不到的時間地點出現,就叫出其不意。貞觀十四年八月,侯君集率領的唐朝遠征軍在距離高昌不遠的沙漠口出現,麹文泰認為最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真的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