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小試牛刀 (2)(3 / 3)

並不是唐軍的石頭雨不可怕,而是他的心中還有念想,這個念想就是西突厥。原本在麹文泰向唐朝挑釁之前,高昌與西突厥就簽訂了友好同盟條約,雙方約定,一旦一方受到第三國攻擊,另一方有救援的義務。麹智盛之所以在石頭雨中死扛,就是在等待西突厥的救援。隻要救援一到,裏應外合,孤軍深入的唐軍隻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崩潰。事實上,西突厥人確實遵守了約定,在得知唐軍遠征之後,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薄布就派出一名親王進駐到可汗浮圖城(今新疆吉木薩爾縣),以作聲援。得到聲援的麹智盛由此壯著膽子在高昌城裏當縮頭烏龜,同時等待著西突厥盟友前來救援。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關鍵的時刻,西突厥盟友居然掉鏈子了。西突厥盟友的掉鏈子是從上至下的。首先掉鏈子的是可汗阿史那薄布。在聽說侯君集率領的唐軍來勢凶猛之後,阿史那薄布內心居然充滿了恐懼,本著“不挨打就是福“的宗旨,向西連退一千裏,人家溜了。領導都掉鏈子了,下屬就更沒指望了。

駐防可汗浮圖城的西突厥親王也受到了可汗的傳染,恐懼過度,連逃跑都省了,就地向唐軍投降。這下就把麹智盛一個人擱裏麵了。援軍沒指望了。漫天的石頭雨沒有停的時候,要麼繼續在石頭雨中當忍者神龜直到高昌城變成一座石頭墳,要麼就是乖乖出城投降,二選一,自己選。事情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沒得選了,繼任沒幾天的麹智盛終於品味出一個成語:走投無路。沒辦法,父債子還,老子麹文泰已經掛了,剩下的債隻能由兒子麹智盛買單了。貞觀十四年八月八日,高昌國末代國王麹智盛打開城門向侯君集投降,立國一百八十一年的高昌國就此滅亡,他們也成為被侯君集踩在腳下的山頭。此後侯君集派兵四處奪城,共接收城池二十二座,八千零四十六戶,一萬七千餘人。土地麵積東西八百裏,南北五百裏,高昌國領域全部並入唐朝版圖。對於高昌國並入唐朝版圖,老杠頭魏征是有不同意見的。他認為在高昌國故地設立州縣得不償失,白白浪費軍力,勞民傷財,所謂散有用以事無用,未見其可。其實,在我看來,魏征的確是浪得虛名,是後世的人把他抬的太高了。

在高昌國設立州縣並非李世民貪圖高昌領土,而是地緣政治的需要。在高昌設立州縣,派兵駐守,這就打開了通往西域的大門,為後來唐朝征服中亞打下基礎,同時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更重要的還可以以此為據點,牽製對唐朝虎視眈眈的西突厥。於是,李世民頂住魏征的上疏,將高昌國故地改稱西州,在可汗浮圖城設立庭州,在交河城(新疆吐魯番市)設立安西都護府,這就是曆史上安西都護府的由來。這時,唐朝版圖東極於東海,西至焉耆(新疆焉耆縣),南盡林邑(越南中部),北抵瀚海沙漠,皆為州縣,東西九千五百一十裏,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裏。與此同時,得勝將軍侯君集率軍東返,押解高昌國王麹智盛以及高昌文武百官前往長安。此時的侯君集春風得意,蓋世無雙,從武德九年的玄武門之變,到西征吐穀渾,再到遠征高昌,侯君集不斷在唐朝的功勞簿上寫下自己的名字。相比於李靖,他是玄武門之變的核心功臣;相比於尉遲敬德,他在貞觀年間不斷積累著赫赫戰功,經過吐穀渾、高昌之戰,他已經成為比肩李靖、李世積的大唐名將。而李靖已經已老,李世積牢牢地釘在並州防範突厥人的前線。天下之大,數大唐名將,舍我其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