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相結合,乃鼓吹人道,主張公產,依其勞動的勢力在生產上及政治上與財產的勢力抗爭。英美諸國方以協調之方法,使財產的勢力與勞動的勢力和互相維持。而就世界大勢觀之,則社會革命之進行已足驚心駭目。現時第三期之文化能否成就,尚未敢豫言。而二十世紀之社會必大受此文化之影響,固無可疑也。此期文化為勞動的勢力與智識結合而產生。為勞動階級的文化,帶有勞動的色彩,以泯除貴賤貧富之階級,實行自由平等,尊重勞動,愛好和平,為其標徵。
就社會進化之大勢言,由第一期文化發展為第二期文化,更發展為第三期文化,是為普通之順序。但因各國社會情狀不同,進化之方式亦不一。例如俄國以財產階級不發達之故,智識階級自貴族階級出,直接與勞動階級結合。遂越過政治革命之途徑,即發生社會革命。又如德國政治革命尚未成就,貴族階級與財產階級以勞動階級勃興之故,遂互相結合,與勞動階級對抗。此次大戰德國立於主動者之地位,即因貴族階級與財產階級鑒於自己勢力之漸次減弱,故欲與外國開釁,藉以擴張其勢力。則而其結果卒由勞動階級之排斥軍國主義,發生社會革命。至於日本,雖國會成立,憲法發布,已三十年之久。然君主握大權,貴族軍閥操縱政治,勢力未嚐稍替。明治維新之偉業,即為貴族階級與知識階級結合而成。表麵上為第二期文化之速成,實際上為第一期文化之複振。更觀我國,則辛亥革命以後,吾人方竊竊私幸以為第二期文化從此成就矣。乃八年以來禍亂相尋,吾人平心靜氣以觀察之,方知吾國此時非第二期文化之進行,而為第一期文化之墮落。吾人既述歐洲社會進化之跡,吾人將借鏡返觀以論列其原因矣。
吾既言多數之智識階級窮屈在下,杌隉不安,為支持第一期文化之難題。吾國殆可謂善於解決此難題者。其最暴戾之法,即秦始皇之焚書坑儒是也,其稍和緩之法則用廷對、射策、選舉(舊義)、製科及其他類似之方法以誘引之,使其不斷絕政治生活之希望。智識階級既為所誘引,人數愈多,智識之程度愈低降。除美術的文字以外,無他技能可以生活。少有財產者,安坐徒食,無營殖之能力;無財產者,除少數為精神的勞動外,殆無有能為筋肉的勞動者。故與財產階級、勞動階級均格格不相人,此為過剩的智識階級。又勞動階級中亦因生齒過繁,天產不辟,產出過剩的勞動階級,即現無勞動之地位,或為不正則之勞動者。
例如我國之兵即此過剩的勞動者之一種。他如地棍、流氓、盜賊、乞丐之類,亦屬之。此等過剩的勞動階級,即遊民階級。其勢力在我國亦甚偉大。有時與過剩的智識階級之一部分結合,與貴族階級之勢力抗爭。秦始以後,二十餘朝之革命,大都由此發生,惟革命以後,彼等輒貴族化,複建設貴族政治,於社會組織無所更變。故此等革命非政治革命,亦非社會革命,隻可謂之帝王革命而已。此階級之勢力與智識結合,亦產生一種文化,可謂遊民階級的文化。帶有遊民的色彩,即尚遊俠、喜豪放,不受拘束,不治生計,嫉惡官吏,仇視富豪,為其特徵。此文化自戰國以來,至於今日逐漸發達。以時期言可為吾國第二期文化。然此非社會正常之發展,不過為第一期文化之病變,人可稱為病的第一期文化。
我國社會中貴族文化與遊民文化常為矛盾的存在,更迭盛衰。即貴族文化達盛時,社會沉滯腐敗,則遊民文化起代之,遊民文化過盛時,社會騷擾紊亂,則貴族文化起而代之。此曆史上循環之跡也。辛亥革命雖由歐洲第二期文化傳播於吾國而起,然歐洲之政治革命,既由財產階級發生,而吾國之財產階級大都不解立憲共和為何物,初未嚐與聞其事,提倡之者為過剩的智識階級中之一部分,加入者為過剩的勞動階級中之兵。事實上與從前之帝王革命無稍異,其模擬歐洲之政治革命者,不過中華民國之名稱、及若存若亡之數章約法而已。革命以後,名義上不能建設貴族政治,實際上握政權之官僚或武人大率為遊民首領之貴族化者。政治革命之不成就決非吾人所能諱言。或謂吾國政治革命不成就將來或如俄德已事,超越政治革命,發生社會革命。然歐洲之社會革命,其基礎於哲學上之思想,既深且遠,其關於生產上、政治上之運動方法,又甚周備,即吾國之智識階級中亦罕能言之,勞動階級中更無從得此智識,其不能發生自無疑義。即使在較近之未來中,或有企圖此種革命者,亦必出於非勞動出身者之所模擬,政治革命可以模擬,社會革命安有不可以模擬者,惟自欺欺人,有害無益。亦必與今日之模擬政治革命相等,於文化上必毫無價值。吾國今日尚輾轉於貴族、遊民二階級之勢力中而不能自拔,第一期文化之病的現象尚無治療之方法。文化之進行後於歐洲諸國者既一二百年,斷無一蹴即至之理。若今後之智識階級猶不肯斷絕其政治生活之希望,不置身於產業階級、勞動階級中,以與之結合,而惟與貴族化之遊民為伍,則貴族勢力與遊民勢力將日益膨脹而不可製。何政治革命、社會革命之可言,文化之墮落,智識階級不能不屍其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