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歡花,有人喜歡草,也有人喜歡樹和白雲,這大概是人類對自然的一個最簡單的致敬。在這些致敬裏,宋徽宗毫無保留地喜歡上了石頭。
徽宗皇帝喜歡的石頭跟我們今天在路上踢到的小石頭可完全不一樣,他喜歡的是大塊大塊奇形怪狀的堆在一起的石頭。早在北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這位無才多藝的皇帝就想建立一個園林建設工程——艮嶽,為了這個目的,他特意在蘇州設置了一個叫應奉局的專門機構,一個叫朱勖的蘇州人對山石素有心得,被蔡京推薦來管領該局,專事在東南江浙一帶搜羅奇花異木、嶙峋美石。花石到手後,多經水路運河,千裏迢迢,運往京城汴京,就是現在的開封,十船一組,稱作一“綱”,這就是“花石綱”名稱的由來。
看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青麵獸楊誌就是因為押運“花石綱”在去往東京的船上掉鏈子才落魄到橋上去賣刀的。楊誌當然不知道自己運送的石頭正在為中國的美學作貢獻,所以,石頭落到江裏就落到江裏了,他絲毫不感到慚愧。
據說,為保障“花石綱”的運輸,關係國家民生之重的漕運都被擠在一邊,漕船和大量商船都被強征來運送花石。朱勖在這個時候充分地充當了畜生的角色,隻要發現民間有一石一木可以入選的,他即派人直入其家,破牆拆屋,把石、木掠往京城。花石船隊如在沿途遇到狹窄的橋孔或城牆的水門,立即將其拆除,確保通行無阻。大江南北,經辦花石綱的官吏都趁機敲詐勒索,弄得民不聊生。
朱勖這樣好好的人不做,卻要去做畜生,根子就在徽宗本人身上。他對此事簡直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史料記載,有一安徽靈璧縣產的巨石,用大船運往京師,需拆毀城門方能進入,上千人都搬不動,入城之後,徽宗大喜,禦筆賜名“卿雲萬態奇峰”,並懸金帶於其上。
一國之主有個人喜好並不是什麼大事,但若把自己的喜好當成是必不可少的朝政,並且將其施之全國,危害生靈,那國家想不危險都不能。花石綱所采辦之漆楮竹木,當時從兩浙路運一竿竹子到汴梁,所費達五十貫錢,相當於宋一般平民的全部家產,也就是說,為了幾塊石頭就讓人傾家蕩產。
但徽宗對此毫不關心,他專心地建設著他的園林,並且是舉全國之力。從美學的角度來講,艮嶽如果不被後來的金人所毀,它絕對是世界園林之最。但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徽宗絕對是在自掘墳墓。他是在用石頭為自己建造墳墓。
據史料記載,“花石綱”持續了二十多年,到了後來,“大率太湖,靈璧、慈溪、武康諸石;二浙花竹、雜木、海錯;福建異花、荔枝、龍眼、橄欖;海南椰實;湖湘木竹、文竹;江南諸果;登萊淄沂海錯、文石;兩廣、四川異花奇果”,都是搜求強奪的目標,侵擾範圍之廣,亦遠不止於東南一帶了。
也就是說,南方人民確實已經受夠了皇帝的這種巧取,反抗自然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翻看北宋曆史農民起義這一段時,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雖然起義非常多(不下二百起),但力量卻非常小(比如被施耐庵吹噓得神乎其神的宋江起義,隻被一個叫張叔夜的地方官就擺平了),根本不用朝廷出動平叛大軍。
隻有一次起義,把北宋王朝幾乎推進了深淵,那就是由花石綱引起的江南方臘起義。這次起義,朝廷才正式動用大批軍隊。由此可知,花石綱引起的後果有多麼嚴重。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最嚴重的就是,朝廷動用的軍隊是本該去做別的事的。
宋、遼兩國是世仇,宋朝因澶淵之盟而被迫向遼國輸絹送銀,且數目巨大。到了徽宗時代,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宋朝的任何一個皇帝胸中都積著一股怨氣。雖然,通過兩國貿易,宋朝並沒有吃虧,但始終覺得有塊石頭壓著自己。如果可能,任何一位皇帝都想把這塊石頭掀翻。
曆史把這一重擔交給了徽宗,提出這一重擔的是一個叫趙良嗣的漢人。趙先生的先祖本居住在燕京,五代時石敬瑭為了稱帝把燕雲十六州送給了遼人,於是趙良嗣出生時就擁有了兩個國家的戶口。趙良嗣本名馬植,其家族本為遼國大族,他在遼國做官已經做到了光祿卿。可不知為什麼,他對自己的職位一直不滿意,公元1111年,北宋朝廷派童貫給遼國送錢,在盧溝橋休息時,馬植跑來見童貫。他直接說道:“我有滅燕(遼)之策,不知想聽否?”
童貫就把馬植帶給了宋徽宗。
馬植見到漢人的皇上,激動萬分,說:“如今,女真已經崛起,他們痛恨遼人,恨不得吃了遼人的肉,而當今的遼國皇帝耶律延禧又荒淫失道。如果我朝能遣使自登、萊涉海,與女真結盟,大家共同來對付遼國,必能成功。”
馬植說的是實話,到了北宋徽宗年間,遼國統治已露敗亡之兆,遼天祚帝荒淫無度,昏庸無能,民怨沸騰,軍士疲憊。與此同時,北方崛起的女真人(金)虎視眈眈,在幾次作戰中,女真人均將遼國輕鬆擊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