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宗通過全方位的分析後,下了決心,聯金滅遼。
這當然是個好計策,開始實施時也非常順利。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徽宗派人出使金,金人十分配合,次年遣粘木喝使宋,共商攻遼大計。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徽宗又派馬植出使金,金隨即也遣使入宋。大家友好往來,融洽備至,最後雙方約定,宋與金同時攻遼,金取遼的中京大定府,宋取遼的燕京析津府,這就是宋、金曆史上的“海上盟約”。
十年時間,能達成這樣的協議,也算是非常有效率的了。徽宗一麵建造他的園林,一麵等著雪祖宗之恥。
但是,方臘讓他的理想不能實現,就在“海上盟約”簽訂的同一年,方臘在江南起兵。這是北宋曆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忍無可忍的人們憤怒不已,發誓讓皇上的石頭變成石碑,衝動與怒氣彙集到一起,起義軍接連攻取了睦、歙兩州。隨後在短短四個月內,起義軍竟達百萬之眾。
徽宗立即下令撤銷了蘇杭造作局並停製花石綱,以示悔過。
但一切都已經晚了,方臘本來是一時氣憤才揭竿子鬧事的。可當他看到自己已經擁有百萬之眾的時候,理想頓起,他想當皇帝。徽宗的“悔過”變得毫無意義了。
方臘勢力正在從東南向西北發展,徽宗沒有任何辦法,隻好把用了十年準備滅遼的軍隊用在方臘身上。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底,徽宗任知樞密院事童貫為江、浙、淮南路宣撫使,並調原駐淮東的東南第一將和原駐荊湖北路的東南第七將以及駐於京畿的第四將南下鎮壓方臘義軍。後又派準備與金聯合攻遼的“陝西六路漢蕃精兵”南下,宋朝國內一片空虛。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二月,金國派人來讓宋朝出兵攻遼,徽宗派不出人,草草寫了封含含糊糊、模棱兩可的國書,讓金使帶回,也不再派遣使者繼續協商。金人大怒,以為宋人毀約。宋人當然沒有毀約,而是在全力和方臘打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五月,方臘被滅掉。
部隊打了半年仗,開始了休息。一直休息到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底還沒有休息過來,金國認為滅遼時機已經成熟,不管宋是否出兵,都要大舉進攻遼國。
遼國的軍隊和將軍太差了,在次年正月就被金人占領了中京大定府,遼天祚帝狼狽逃竄,遼敗亡之勢已經注定。
徽宗著急了,按照約定,如果再不出兵,燕京勢必為金所取,這一帶也再不能歸自己所有。於是他趕緊派出童貫、種師道。這些人還是沒有歇過來,他們的士兵同樣如此。在與遼國的戰鬥中,經常被遼打得落荒而逃。
金人很奇怪,大宋原來這麼弱,簡直弱到了極限!在滅遼之後,金人就開始動起了圖宋之念。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月,金大舉侵宋。不到兩年,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二月,金克汴梁,徽宗、欽宗被擄至塞北苦寒之地坐井觀天,北宋就此滅亡,此即為“靖康之難”。
回過頭來看,這次“海上盟約”首先是宋主動提出來的,並且處心積慮準備了十年之久,假如當初按和約行事,按部就班謀定後,動以精銳之師攻擊遼國,根本不會發生後來屢戰屢敗被金人看扁的事情。可是,就是因為方臘起兵東南,宋朝分身乏術,多年部署皆被打亂,從而違約敗事,身陷國亡,這都是徽宗喜歡石頭而引發的。
據說,當金兵直逼汴京時,徽宗又氣又急,在床上拉住一位近臣的手激動地說:“沒想到金人會這樣對待我。”話還沒說完,便氣塞喉嚨,昏厥過去。在太醫的救治下,他醒了過來,醒來之後,他便要來紙筆寫下“傳位東宮”的詔書,把皇位傳給太子,即位的太子就是宋欽宗。
宋欽宗火線即位,但已無法改變大局,結果兩人都做了金人的俘虜。被俘的還有徽宗的哥哥、弟弟及他的三十二個兒子、二十二個女兒,除九子趙構在外勤王、幼女僅一歲外,都做了俘虜,連同宮廷後妃、宗室貴戚、大臣約三千人被金人擄到北方。
當時正是農曆四月天氣,北方冰未消雪未融,徽、欽二宗和鄭氏、朱氏二位皇後衣服都很單薄,晚上經常凍得睡不著覺,隻得找些柴火、茅草燃燒取暖,夜裏睡在地上,又濕又潮,破屋四麵透風,活像囚徒一樣。
據說,有一天,二帝遇到一位來自宋朝京師的老者,同憶往事,放聲大哭,恰被路過的五國統領遇到,二帝遂被打了十幾鞭子。
這是恥辱,是愛好石頭的徽宗自取的恥辱。說幾塊石頭是為他的墳墓準備的,也似乎並不為過。
後來,二帝被移往均州,此時徽宗已病得很厲害,不久就死在土炕上了。欽宗發現時,屍體已經僵硬。徽宗的屍體被架到一個石坑上焚燒,燒到半焦爛時,用水澆滅火,將屍體扔到坑中。當地的說法是,這樣做可以使坑裏的水做燈油。欽宗簡直悲傷到了極點,也要跳下去和父親一起做燈油,但被人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