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興起,絕對是馬上民族的驕傲。到了中國南宋末年,蒙古的開創者成吉思汗已建立起橫跨歐亞兩大洲的帝國,並在公元1259年迫使繼新羅之後統治朝鮮半島的高麗投降,蒙古勢力遂與日本隔海相望。
蒙古帝國的野心,當然不可能讓一個小日本在海那邊空懸著。況且,當時的日本並沒有和蒙古帝國建有外交關係,這當然讓蒙古人很惱火,也很好奇。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時期,讓日本知道自己就成了頭等大事。
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忽必烈派出兵部侍郎郎赫德、禮部侍郎殷弘出使日本。他給日本人寫了封信,在信中,他警告日本:效法高麗,舉國來朝以通和好,如不相通好,將至“用兵”。
但他的信並沒有到日本天皇朝廷那裏,因為此時,日本掌握在鐮倉幕府手裏,幕府的負責人叫北條時宗,是個典型的武夫和領導武夫的人。他看到這封信後,搖了搖頭,他並不知道蒙古帝國到底強大到什麼程度,把信隻看了一眼就扔到一邊。忽必烈知道這件事後,又派出高麗使臣薛皋,送信給日本天皇。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正月,日本天皇朝廷得到了忽必烈的信。
這群日本人居然把這件事當成了一件非常小的事,所以,操作起來就很隨意了。先是開會,開了五個月,得出了他們開始就認定的結果:書辭無理,不能接受,予以退回。
而鐮倉幕府此時,已經作了迎接元朝來攻的準備。忽必烈氣得要死,他本就是個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的人,碰到這樣不識時務的東西,更是雪上加霜。但這並沒有引起忽必烈的怒火,恰好相反,在同年九月,他再次命郎赫德經高麗出使日本,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初,郎赫德使節船到達對馬,但對馬島守軍拒絕其登陸。此時,忽必烈正在與南宋作戰,一時之間還分不出身來對付日本,就在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十二月,他又派出女真人趙良弼出使日本,目的隻有一個:以元朝的名義打開日本的大門。可這一次,趙良弼和前麵的使者一樣,依舊不能打動頑固的日本人。
當時,元帝國已經向東征服高麗,向南平定大理、西藏和安南,向西由中亞進入歐洲,席卷俄羅斯、波蘭、匈牙利,放眼天下,視線所及,也隻有一個彈丸島國日本了;而且當時的日本與苟延殘喘的南宋政權關係十分密切,官方往來和民間交往十分頻繁,對南宋的抗元戰爭有較大的幫助。忽必烈當然知道,隻要征服了日本,就可以卡斷南宋的外援之路,使其坐以待斃。這樣看來,蒙古人與日本人的這場戰爭是不可避免地要發生了。
而且,曆時五年之久的襄樊攻堅戰結束後,南宋的戰略防禦體係被徹底打破,南宋的滅亡已指日可待。在軍事上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元朝受降了大批的南宋軍隊,如何處理這些降兵降將,成了忽必烈的一塊心病。南宋軍隊的戰鬥力太差,但又不能把他們直接殺掉。間接殺掉這些人最好的辦法就是重新發動新的戰爭。
戰爭似乎已經迫不及待地到來,蒙古人已經做好了準備。
正在此時,也就是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的四月,高麗國發生了民間武裝與朝廷的直接對抗,忽必烈在高麗王的“邀請”下,派出軍隊進駐高麗。這支軍隊由蒙古人忻都、高麗人洪茶丘和高麗將軍金方慶帶領,忻都率軍攻入耽羅島鎮壓林衍後,就於耽羅島設招討司,駐紮鎮邊軍一千七百人,這一招實現了忽必烈的第一個想法:控製了日本與南宋間的海上通道,自己的軍隊可以全力進攻日本。
隨後,忽必烈召忻都、金方慶等至元大都商議征日事宜。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正月,忽必烈命令高麗王造艦九百艘,其中大艦可載千石或四千石者三百艘,由金方慶負責建造;拔都魯輕疾舟(快速艦)三百艘,汲水小船三百艘,由洪茶丘負責建造,並規定於正月十五日動工,限期完成。這一項目給高麗人帶來了巨大的工作量和沉重的負擔,死傷無數,金錢浪費無數。讓忽必烈高興的是,同年六月,九百艘軍艦完工。忽必烈立即下達征日命令,於是,一支由蒙、漢、高麗三族軍隊組成的聯軍,向日本進發。
這支聯軍的核心是蒙古族部隊,計有蒙漢軍兩萬人、高麗軍五千六百人,加上高麗水手六千七百人,共三萬二千三百人,由征東都元帥忻都、右副帥洪茶丘、左副帥劉複亨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