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兩次東征:日本依靠“神風”打敗忽必烈(2 / 3)

蒙古軍的戰鬥力是有目共睹的,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聯軍在忻都、洪茶丘、劉複亨三將的指揮下,十月三日從高麗合埔出發,駛向對馬。十月五日逼近對馬島。

隻一天時間,聯軍就占領了對馬島。十四日傍晚,聯軍攻入壹岐島。十六日,聯軍逼近了肥前沿海島嶼及西北沿海一帶。

但是,聯軍並沒有在肥前登陸向縱深發展,而是把主力轉移向博德灣。十月十七日,聯軍艦隊進攻博德灣,殺散海濱守軍占領今津一帶。由於今津一帶地形不利於大部隊展開作戰,且距離大宰府(日本的指揮部)尚有一日行程。因此聯軍當晚回到船上,準備次日進攻大宰府。

二十日晨,聯軍兵分四路,展開登陸戰。第一路聯軍從博德灣西部百道源濱海一帶登陸,準備被他們全殲的是昨晚已在此布陣的日本第一線指揮藤原景資所率領的五百騎兵。藤原景資是個正人君子,他沒有在聯軍登陸時進攻,而是在聯軍整頓好隊形後,方才按日本當時會戰的慣例(這種慣例是自殺式的,無論對方是多少人,都要在對方準備好後才主動進攻。首先是由一名武士單騎搦戰,衝在前邊,大隊騎兵隨後衝殺)。可想而知,日本軍隊的這種做法開始時讓聯軍嚇了一跳,但一接觸,聯軍發現這些人都是瞎咋呼,他們的“江湖武術”並不能與正規軍隊的作戰技巧相提並論。結局已經可以預料,百道源戰場上,日軍“伏屍如麻”,聯軍很快推進至鹿原。

另一路聯軍的進展卻並不順利,他們負責攻擊百道源西部的赤阪,肥後武士菊池二郎武房率自己所部武士一百三十騎與聯軍展開戰鬥。最高指揮部的藤原景資所率領的武士部隊阻擋住了聯軍的腳步。這部分聯軍隻好向鹿原方向後撤。

第三路聯軍從鹿原及鳥飼一帶繼續登陸,擴大占領地麵。日本北九州各地流氓紛紛保衛祖國,或是趁火打劫。但這些人都無一例外地遇上了聯軍,雙方各有損失。

最後一部分聯軍從博德灣東部箱崎方向登陸,占領岸邊鬆林,從背後夾擊與百道源元軍作戰的日本士兵。該地守軍大友賴泰的武士隊伍經不起蒙古人的夾擊,開始向東南方撤退。由於大友賴泰部隊的撤退,與百道源元軍作戰的日軍腹背受敵,被迫向大宰府水城方向撤退。

二十日,聯軍與日軍激戰了一整天,近傍晚時候,元軍先後占領了博德灣箱崎等地,日軍被迫全軍撤退,但聯軍堅決痛打落水狗。元軍左副帥、作戰指揮劉複亨殺紅了眼,居然跳下馬來,為了更好地追擊。日本人見到一個穿著與其他人不同的人,猜測到很可能是個頭,就試著向他射了一箭。結果劉將軍中箭,聯合軍被迫停止追擊,日本人才把逃命的步伐減慢。日軍撤退後,沒有來得及逃走的老幼婦女,被俘近一千五百餘人,這些人都被聯軍總指揮下令全部殺掉。

晚上,受傷的左副帥劉複亨回到船上,聯軍總指揮蒙古人忻都召集其餘將領討論明天的軍事行動。經過一天的戰鬥,聯軍包括蒙古士兵都對日本武士的勇猛頗有懼意,這並非是可怕的,可怕的是,在這個島上,到底還有多少這樣的會武術的流氓。劉將軍躺在床上作要死狀,這更讓總指揮喪失了些信心。作為前線最高指揮官,忻都失去了往日的英雄氣概和智慧,他無法準確地判斷出戰爭雙方的形勢。有人建議立即班師,忻都當即表示同意,並將所有士兵撤回船上,準備明天就回家。

可是,老天不讓他們回去。

就在這天晚上,博德灣出現了罕見的台風暴雨。加上不熟悉地形,聯軍停泊在博德灣口的艦隊一片混亂,不是互相碰撞而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午夜後,台風漸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一片,士兵們以為天崩地裂了,都紛紛跳船逃命,其實是送死。就這樣,到了第二天早晨,聯軍死亡兵卒達一萬三千五百人。

第二天一早,日軍在大宰府水城列陣,但不見聯軍進攻,派出士兵偵察,才知博德海麵已無船隻,聯合軍撤退了。日本朝野對突如其來的台風趕走敵人十分驚喜,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大規模拜神的活動,稱為“神風”。此後“神風”陪伴了日本人六百七十多年,直到公元19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