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悍妒之婦:導致明朝滅亡的一個偶然因素(2 / 2)

這裏麵有兩個人物需要注意,一個是劉懋,另一個是李自成。書中談到,劉懋促成了裁撤驛卒之事,而由於裁撤驛卒,讓驛卒李自成失業,再讓他成為刁民,最終滅掉了大明江山。該書作者最後說,毛羽健與劉懋萬死不足贖,可兩人的罪過實源於毛羽健的那個老婆溫氏。

劉懋是個有為青年,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中進士,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被提為刑科給事中。他與毛羽健有親戚關係,對毛羽健這個憤青也很欣賞。當他得知毛羽健給皇上遞交了關於驛遞製度的報告書和毛羽健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時候,大為支持。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他上疏崇禎皇帝,建議裁驛,稱:“當今天下州縣困於驛遞的約十之七八,而驛遞用於公務的僅十分之二,用於私事的占十分之八。”

劉懋不但是個有為青年,而且腦子也很靈。在上疏中,他把著眼點放在了崇禎一直希冀的財政問題上,他指出,如果將裁掉的驛卒的工資用在對付滿洲人身上,實是兩全其美之計。

崇禎皇帝中招了,該年五月,他下令讓劉懋改任兵科給事中,專管驛遞整頓事務。劉懋的整頓之路並不順利,他被朝中許多大臣指摘。

豈止是指摘,簡直就是想讓他馬上去死。給事中許國榮、禦史薑思睿等大概知道他和毛羽健的親戚關係,也知道毛羽健為什麼要建議裁撤驛卒,紛紛上疏請求崇禎皇帝收回成命,但崇禎皇帝不準。這兩人隨即把矛頭對準了劉懋,他們偷偷在家作法,呼劉懋的名而詛咒之,把劉懋的畫像掛在樹上,開弓射它。

到了崇禎四年(公元1632年),劉懋已是身心俱疲,再加上成千上萬的驛卒失業後加入了造反大軍,劉懋雖然為崇禎皇帝節省了許多銀子,可終究受不住朝臣與百姓的同時唾罵,辭官而去。可悲的是,他死後,家人居然雇不到一人抬他的棺木。

許多史學家在對明朝的那段曆史考察後,都認為大批驛卒的失業是導致各路農民軍由危轉盛的一個直接原因。這裏麵就有一位後來的英雄——李自成。

由後來所知,裁驛的確對明朝政權的穩定產生了不利影響,《明季北略》就很直接地指出:“祖宗設立驛遞,所以籠絡強有力之人,使之肩挑背負,耗其精力,銷其歲月,糊其口腹,使不敢為非,原有妙用。”

可以假設,崇禎皇帝如果不聽劉懋和毛羽健的建議,不裁撤驛卒,三邊總督楊鶴就有時間和能力將西北的農民叛亂武裝平定,而“安內後才可攘外”的思想也可以毫無顧忌地實施。

且不管這種思想和行動能否取得成果,至少,崇禎皇帝不會被李自成逼得上吊。

當然,這是假設,崇禎皇帝裁驛了。這是很差勁的一招,更是致命的一招。從這以後,一係列偶然事件讓明朝的曆史屢屢出現拐點,“蝴蝶效應”開始起作用——李自成潼關逃生、明清議和、反間計殺袁崇煥、鬆山潰敗、大同總兵獻城、崇禎不肯南撤、李自成奪陳圓圓、吳三桂投降、清軍入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