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李治:無所作為贏得太子之位(1 / 3)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是大唐皇朝的多事之秋。正月,著名大臣魏征病逝,對於當時的皇帝李世民來說,這意味著缺少了一個主心骨。與此同時,皇子們爭奪權力的鬥爭白熱化。三月,齊王李佑叛亂,接著一個更重大的案件被發現:太子承乾有一個謀反計劃。多年的太子承乾隻能廢黜。

接下來,誰會成為太子的人選呢?這是個人大事,也是國家的大事。

本來,魏王李泰一直覬覦太子之位,李泰有什麼資格覬覦太子之位呢?最大的資格就是唐太宗的喜歡。唐太宗是一個性情中人,他的喜怒總是不難發現。在兩個兒子之間,人們發現,唐太宗似乎更喜歡李泰而不是李承乾。

與李泰相比,李承乾喜歡舞槍弄棒,練習武功。李泰則是另外一種傾向,讀書寫作,文采飛揚。所以,每次皇帝外出,總是讓李承乾監國守長安,而把李泰帶在身邊。唐太宗喜歡跟李泰討論問題,喜歡李泰出眾的才華。這種情況,大約跟國家形勢安定,武功已經沒有了用武之地的背景有關。

於是,太子與魏王之爭,暗地裏波濤洶湧,一副不共戴天的樣子。

終於,太子承乾出了敗招,竟然準備了一套謀反計劃。而這個計劃又提前暴露了,本來是為了保住太子之位,反而提前葬送了這個位置。

這種兄弟相殘的局麵,李治完全置身事外。這個狀態,或許是他沒有這個心思,或許是沒有這個條件。在貞觀十七年的時候,李治隻有16歲;李承乾比李治大9歲,是25歲;李泰比李治大7歲,是23歲。從自然年齡上看,李治跟哥哥們比,如同小孩子一樣。這個自然差距,對於經營政治而言,利弊關係很清楚,李治沒有優勢。

然而從另一方麵來看,這個年齡上的劣勢,在驚濤駭浪的政治鬥爭中,反而成了優勢,誰也注意不到你的威脅,所以就會放過你。在這個深宮的什麼角落,誰也不會確切地知道,此時此刻,會有什麼陰謀潛伏不動;誰也不會確切地知道,黑暗中有一雙什麼眼睛正瞄向自己。

貞觀十七年四月一日,太子謀反計劃被告發。在接下去的日子裏,唐朝的政治立刻風雲突變。隨著太子謀反計劃被證實,太子會被廢黜已經是路人皆知的事情。那麼,誰來接替太子呢?這理所當然地成為朝廷的頭等大事。

魏王泰當然是熱門人選,他有別人無法比擬的條件。承乾之後,他如今是年長者。按照古老的習慣,立嫡立長,那就非他莫屬。當然,還有更重要的,那就是皇帝的期許。事情發展到今天,魏王泰應該是第一功勞者,而背後那隻巨手,不就是當今皇上唐太宗嗎?有誰會為了反對魏王泰而與皇上作對呢!魏王泰應該是長長地出了一口氣。老天不負有心人啊,魏王泰終於熬到今天了。在很多人睡不著的時候,魏王李泰的春秋大夢已經夢到了多年以後。

但是,在這個關鍵時刻,有一個堅定的身影站了起來反對立魏王為太子,那就是長孫無忌。這位嫡係皇子們的親舅舅,多少年來,他都很少說話。有一次,唐太宗還誇他,說他善於回避嫌疑。那意思就是表揚他不攬權。如今,他這樣明晃晃地站起來說話了。應該說明的是,他不是出於私心,他一定是更關心國家的未來,更希望未來光明而安定。

拔河比賽現在開始,關於接班人,關於最高權力,關於國家未來……

比賽的人是唐太宗和長孫無忌。李泰和李治站在旁邊,默默地為他們鼓勁,他們都希望支持自己的人勝利。原本是眾聲嘈雜的場麵,忽然安靜下來。很多年以後,曆史的研究者們還要不斷地回到這個現場,分析理解,當時的比賽結果為什麼那麼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