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李治:無所作為贏得太子之位(2 / 3)

唐太宗應該沒有想到,很多人都沒有想到,長孫無忌忽然之間變得如此堅定。而麵對長孫無忌的堅定,很多人膽怯了。原本為魏王歡呼的人,忽然之間收回了自己的聲音。唐太宗回頭看看,竟然很少有人支持自己。這讓唐太宗也心頭不安。

為什麼會是這樣?

長孫無忌的聲音不高,但是有力無比。晉王仁厚,可以保證兄弟們平安。打天下的日子已經過去了,他是最佳的守成之主。他不說李泰不行,但是字字都擊中李泰的要害。李泰逼得哥哥承乾走投無路,甚至甘願冒死謀反。李泰對於兄弟們的態度,讓人無法承認他們是兄弟。如果他當未來的皇帝,那麼你的其他兒子,就難保平安了。如果說他有什麼膽識的話,那也是沒有用武之地了,因為皇帝陛下已經把天下治理得安安穩穩了。

長孫無忌的理由,何止擊中了魏王泰的要害,更重要的是擊中了太宗的要害。這麼多年,李世民想到玄武門之變就不免悲從中來。那場兄弟相殘的毒水,有跡象表明,正在向下一代,向自己的兒子們蔓延。權力是一枝惡之花,它能泯滅一切良知,能讓一切道德伴隨著自己的節奏起舞。他現在必須奮起抗爭,希望把這股洪水猛獸擋在家門之外。

是的,唐太宗就是喜歡李泰,李泰的頭腦、李泰的文學,沒有一樣他不喜歡。但是,長孫無忌提醒他注意到,李泰的心似乎是很危險的。他與哥哥的鬥爭,竟然如此天衣無縫,這應該不僅僅是頭腦問題,還應該有良心問題。如果以後讓他主政,那麼自己最擔心的問題會不會噩夢一樣地發生呢?

“如何對待自己的兄弟,在你掌權的情況下?”李世民一定曾這樣詢問李泰,他不能憑長孫無忌等人的猜測就放棄李泰。

李泰的回答讓唐太宗大感滿意。李泰說,未來如果真的當了皇帝,最後殺死自己的兒子,讓晉王李治繼承自己的皇位。於是,唐太宗理直氣壯地叫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他把跟青雀(李泰的小名)的對話,原原本本地講了出來,心中的喜悅溢於言表。

然而,讓唐太宗沒有想到,這麼氣泡一樣的謊言,根本就不用長孫無忌親自出麵來挑破。褚遂良站了出來,他輕而易舉地讓這句謊言現出原形。他說,這個事情從一開始就是皇帝錯了。連前太子承乾的謀反,錯也在皇帝身上。為什麼?因為太輕信李泰了。請問陛下,這個世間,究竟是兄弟親還是父子親?當然是父子親。那麼,曆史上,有誰掌管大權後會殺兒子而讓位給兄弟?沒有。所以,李泰的謊言實在太簡單了,這根本不用證明。

李泰平時跟皇帝關係太好,沒有什麼死心塌地的大臣。在這個關鍵時刻,沒有好軍師。他隻知道討好皇帝,忘了把握分寸。如果有足智多謀的軍師,這樣的態度如何可以公開呢?

最後,拔河比賽是長孫無忌勝利了。

讓李世民妥協的還有原太子李承乾。他跟皇帝解釋說,自己身為太子,還有什麼更高的要求?為什麼還要圖謀不軌?就是被李泰逼的啊!李泰步步進逼,自己不防範,擔心會落得慘敗。現在,如果陛下立李泰為太子,那麼所有的一切都正好落入李泰的計劃之中了。這話當然有道理,李世民不免心中震撼。最後唐太宗決定,一切謀劃者都要出局,要讓後人記得,太子之位非經營所得。他想讓子子孫孫都如此堅持下去,最高地位的承擔者,隻能備選,不能積極爭取。這是很天真的想法,他的子孫們沒有誰記得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