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一種現實,一個主題,一條主線(2 / 2)

近代中國時局圖為什麼這樣講?因為從本質上說,大清王朝與西方列強的對抗,是一次次君主專製與西方民主的對抗,是一次次先進製度與落後製度的對抗,是一次次先進文化與保守文化的對抗。從世界曆史看,兩種製度的較量彼此都有勝有負,但從總體而言,先進製度多數戰勝了落後製度,民主在世界政治版圖上攻城略地,其勢難當。可是在晚清時代,中國的專製製度一次也沒能戰勝民主製度,其被摧枯拉朽地打敗,尤其顯示了中國專製的腐朽性、頑固性。專製壓製了社會的活力,閉塞了人們的視聽,鉗製了人們的思想和創造力,培養了一眼望不到邊的奴隸,致使整個社會因循守舊,日趨衰弱;專製造就了絕對的權力,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絕對的腐敗必然導致絕對的滅亡。專製下的泱泱中國尤甚,此時已是步履蹣跚,就像一個病老頭,跟不上時代的腳步,碰到一個身強力壯的漢子,一個拳頭過來,就差點倒掉了。那所謂的經濟強大,更像是浮腫而非強大,甚至隻是輝煌的夕陽景象,畢竟快要日落西山。

我們反觀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的崛起會發現一個驚人的共性:國家崛起得益於政治製度創新。英國隻是一個有24萬平方公裏的“小國”,它之所以迅速成為超級大國,號稱日不落的帝國主義國家,就是因為它較早地建立了民主政治。1688年,英國爆發“光榮革命”,以十分低廉的成本,廢除了君權專製,開啟了君主立憲的民主政體,逐步建設成一個實行法治、民主、憲政的現代國家。而這正是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的至為堅實的基礎,因為民主憲政的確立,營造了寬鬆自由的社會環境,解放了人、解放了思想、解放了生產力,社會活力迸發,一切由此改變。工業革命表麵上看是一場偉大的技術革命,實際上是政治變革的必然結果。英國因實行民主政治而率先崛起,充分說明政治製度變革之於國家強大的重要性,是“製度比人強”極為鮮活的實例。而這樣的道理,早就被盧梭道出:“我已看出一切都歸源於政治,而且,無論我們作什麼樣的解釋,一個民族的麵貌完全是由它的政府的性質決定的。”這不光是英國的崛起在例證著盧梭的話,之後,法國、美國和日本相繼成為世界強國,也是因為他們創試了民主政治製度,激活了國家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