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很遺憾,清政府主導的這次立憲因為自己缺乏誠意而導致失敗。但是,在此過程中,經曆了立憲派與革命黨關於中國適用君主立憲還是民主共和的大論戰,這場論戰促使雙方都進行民主掃盲,去讀點關於民主的入門書,觀察西方民主製度的運行,思考在中國如何建立民主製度。比如孫中山提出民主憲政分三步走的思想,梁啟超關於施行國會製度與責任政府的構想,都涉及民主製度中人民權利、權力製衡、選舉、地方自治等基本問題。其間還經曆了清政府主導的關於民主政治是不是一個好政治,能不能在中國搞,以及怎麼搞的內部大討論,具體的民主政治機構的設置,比如谘議局、資政院等的創試,地方自治、法律改革的推行等。不管是革命黨把民主製度看得太簡單,還是立憲派把民主製度看得太複雜,還是清政府對民主製度持“懷疑態度”、“緩行態度”,社會其他階層對民主製度理解得太膚淺,這次長時間的論戰,都極大地普及了國人的民主知識、民主意識,並在短暫的立憲運動嚐試中發展了民主力量,積累了一些民主政治的經驗。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帝製,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當時的精英分子仿效美國民主製度來設計中國的民主製度,實行總統製,製定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等憲法性文件,建立起民意機構臨時參議院。臨時政府北遷之後,議決了國會組織法以及選舉法等基本法律,組織了國會選舉,召集了第一屆國會,政治活躍,結社風行,一派新氣象。這些都是中國曆史上破天荒的壯舉,前所未有的民主實驗,不管成敗得失,都是對鐵屋子最有力的一擊,是極其寶貴的。
從中華民國成立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其間民主試驗幾番沉浮,困境重重,突圍一次次失敗。現在盤點,至少經曆過幾次強有力的突圍,一次是五四新文化運動,高舉科學和民主大旗,力圖清算根深蒂固的專製主義傳統。一次是20世紀30年代,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為了聯合一切力量一致對外,各黨派各階層要求國民黨結束訓政,實行憲政,這次民主努力間接促成“五五憲草”。一次是1945年抗戰勝利,各黨派各階層要求國民黨放棄一黨專製,成立聯合政府,實行民主政治,走和平建國道路,但蔣介石堅持獨裁,壓製或解散民主黨派,發動內戰,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又一次破滅。
一個簡單的線條畫下來可以看出,打破鐵屋,大國突圍,追求國家民主化,實行憲政,實現社會轉型,是貫穿中國近代的使命,辛亥革命隻是這個線條上的一環,卻又是極為耀眼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