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打破鐵屋子的比喻(上)(1 / 2)

在此,重點說一說辛亥革命與打破鐵屋子這檔事。因為馬上就是辛亥百年紀念了,這本書也是為辛亥革命百年而寫的。站在百年這個門檻上回望那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除了懷念敬禮,我們能夠看到什麼?能夠言說什麼?能夠啟發什麼?能夠收獲什麼?這是值得好好梳理的。

我們現在當然能倒背如流: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年帝製,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是的,辛亥革命是對鐵屋子衝擊最為勇敢、最為堅決、最為沉重的一次,因而注定是中國近代民主化最為決絕、最為艱難、最為成功、最為有影響力的一次。它是近代中國從專製社會向民主社會轉型的一次重要跳躍,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形態,好聽的話在梁啟超、胡適等大家的紀念講演以及文章裏都有說過。雖然在袁世凱複辟、北洋軍閥獨裁統治以及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反複專製倒騰下,辛亥革命的成果幾乎蕩然無存,但沒有人可以否定辛亥革命之前、之中、之後播撒下的民主思想種子,它所構建的民主理念、製度框架,留下的民主政治遺產,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進程,有太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或可用三個比喻來分析說明。

應該說,打破黑暗的、不透氣的鐵屋子不是革命的終極目標,建立適宜於人居的新房子才是革命的最終目的。辛亥革命或許打破了那個黑暗的、不透氣的鐵屋子,但是建立的新房子在時人看來很難說適宜於人居。這樣,人們很可能從一個黑鐵屋轉到了一個黑土房,鐵屋雖換成了土房,但本質沒有變,仍然是禁錮窒息的所在,中國民主政治的失敗就在所難免。

這個比喻可以這樣來解讀。辛亥革命隻是趕走了一個皇帝,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專製主義,甚至專製勢力太過強大,反而壓倒民主力量,引來一再的複辟。即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複辟沒有機會,仍然可能促成假民主之名、假自治之名的獨裁統治。

確實,在中國,專製主義的傳統太深了,深到即便流血革命都難以撼動,深到自詡民主先驅的人會流著專製主義的血液。要說創建民國的那些人,應該是最具民主思想和理想的人,但他們身上何嚐不浸染了太多的專製思想?比如長期旅居國外的孫中山,口口聲聲講民主平等,仍不免帶有很強的實用主義色彩,自己當總統就用總統製,總統的權力很大;袁世凱當總統就要求用內閣製,削弱總統的權力。等到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凱奪走了之後,反袁的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改組國民黨,成立中華革命黨,大搞個人權威和個人獨裁。革命的先行者都如此迷戀專製,更不要說袁世凱那種半新半舊的人,隻要有條件,不搞專製才怪。當然,我們不能說他們頭腦裏絲毫沒有民主這個價值,而是,他們經常地將民主放在救亡、革命裏麵,救亡、革命大於民主,對民主缺乏獨立的價值觀,民主變成了一個附帶產品,甚至一個夜壺,想用則拿過來,不想用就放到一邊,這樣,一有機會,專製主義就會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