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袁世凱的執政合法性是怎樣流失的 (1)(1 / 2)

很多人都知道,孫中山親手點燃了革命的火種,他是推翻帝製的第一人,是他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家,中國人的現代憲政政治啟蒙有他的一份功勞,因此被稱為國父。很多人也認為,袁世凱是賣國賊,他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可有趣的是,相對於孫中山執政,袁世凱的執政更具合法性。

這裏所說的執政合法性當然是權力的合法性。執政者的權力來源有三種,世襲、民授和僭權,與之相對應的,是三種政府體製,君主製、民主製和僭主製。在君主製下,權力來源於世襲,是心照不宣的,背後有一整套權力神授的認同機製,容易得到民眾的認可而自願歸順,對這一權力的窺視會被視為大逆不道。在民主製下,權力來源於民授,通過選舉這樣的合法程序,人民讓渡自己的部分權力給執政者,而讓執政者獲得執政的合法性。而僭主製不同於以上兩者,執政者不是通過合法程序獲得權力,而是憑借強權取得統治地位,是既沒有曆史的傳統也得不到民眾的認可,心裏是極不踏實、極其自卑的,為了維護其統治,唯有用暴力來鎮壓和震懾反對力量,或者通過把執政者進行偶像化或神化,來實現民眾對執政者的認可。

偶像化或是神化執政者在強權之下可以獲得民眾的膜拜,但未必說明其執政就具有合法性,因為這可能不是民眾發自內心的認同,而是“被認同”,並不具有公信力。一旦強權鬆動,民眾就會離心,而統治集團內部也會眾叛親離,就會麵臨解體之危險,也正因為它不具有合法性,執政者的權力是代際遞減的,直到有一天被另外的力量取而代之。

按此分類,袁世凱是在民主製下,通過自由選舉獲得權力,其權力是人民授予的,具有合法性。用曆史學家唐德剛的話說:袁世凱是中華民國全國大一統,包括外蒙古、唐努烏梁海和西藏在內(台灣地區那時在國際法上和香港一樣,是被割讓成外國的殖民地了),各黨各派(包括“國民黨”)皆有合法代表的一致公選的、正式的中華民國的“第一任正式大總統”!從純法理上說,袁世凱大總統的正統地位,和美國第一任大總統……不!應該說袁世凱是和世界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第一任大總統華盛頓的“正統地位”是完全一樣的。——諸位知道,美國的國父華盛頓大總統,並不是“全民直選”。華盛頓是在美國“正式獨立”之後五年,才由美國國會公選(並非全民直選)出來,翌年(1789年)在紐約宣誓當總統的呢。袁世凱則是在“辛亥武昌起義”一周年時,經由中華民國正式國會合法選出來的第一任正式大總統。其當選的法律程序和華盛頓所經過的法律程序完全一樣。

不管袁世凱是不是在國會選舉他為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時耍了手段,比如指派“公民團”去包圍國會,給議員施加壓力等,誰也不能否定袁世凱是一致公選的、正式的中華民國的“第一任正式大總統”這一事實,而且,當時國會中占絕對優勢的正是反對袁世凱的國民黨,這就是袁世凱執政合法性之所在。

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與僚屬合影。

如果我們把執政合法性廣泛一點看,袁世凱權力的合法性在當時也是當仁不讓的。當時的中國社會麵臨社會的轉型曆史性課題,“從曆史的實踐和政治學的角度看,社會的成功轉型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來主導。他必須保證在這個變革過程中,不因為變革過程中各方利益的博弈而陷入叢林狀態中”。且當時的中國外部環境非常惡劣,麵臨俄羅斯與日本兩大惡鄰的巨大威脅,曆史和人民呼喚中國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來應對外部的挑戰。

所以,辛亥年之後,確實應該把政治權力委托給那些有道德力、智識力、有組織力的領導者去管理,袁世凱無疑是最佳人選。就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前的南北和議之中,南方革命黨就主張,袁世凱反正之後,推他當新政權的大總統。當時包括英美等列強,也認為袁世凱是執掌中國的不二人選。在袁世凱著手組織北京政府之際,他獲得了列強的貸款支持,而孫中山四處求貸無門,可以充分地看出列強的態度。立憲派大多支持袁世凱更不在話下。

袁世凱本身是個非常出色的技術官僚。在讀史過程之中,除了發現他對權力特別偏好之外,並不十分貪財,在領袖級政客這個層麵的人物中,他的品質、操守、見識是比較好的。他能多為各方勢力所認可,才能平衡各方利益,才能平息混亂,使政局回歸穩定。他能從一個小小的幕僚迅速崛起,成為北洋軍閥的一號人物,一直做到清政府的總理大臣、中華民國的大總統,肯定有其過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