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袁世凱的執政合法性是怎樣流失的 (2)(2 / 2)

下麵我來看袁世凱是如何在簽訂“二十一條”中喪失合法性的。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幾乎所有的歐洲列強都卷入了這場戰爭,日本見歐洲列強此刻無暇顧及遠東地區,把這視為侵占中國的絕好機會。1914年9月2日,日軍借口對德宣戰,侵入山東半島。中國在一戰爆發後宣布中立,日本此次乘歐戰爆發而侵略中國的行為是違反了國際法的。但是日本豈能坐失千載難逢的機會?日本出兵當然也不僅僅是為了占領青島一隅,它有更大的野心,這個野心在“二十一條”裏暴露無遺。

“二十一條”是袁世凱執政以來最嚴重的外交危機,也是他一生最大的侮辱,當然也是中國的一大侮辱。對於日本的蠻橫,袁世凱顯然無力抵抗,袁世凱當時問陸軍總長段祺瑞,如果抵抗的話可以維持多久,段祺瑞說可以抵抗四十八小時。在“國力未充、難以兵戎相見”情況下,袁世凱隻好顧全大局,權衡利弊,用軟磨硬泡的辦法使得日本降低要求,把危害中國最大的條款去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和後來簽訂的《中日新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版本。

一般人都認為袁世凱為了獲得日本對他稱帝的支持而甘願出賣國權,這是缺乏史料及道理的。袁世凱本身是一個親英美的人,與日本素來有仇,他早年在朝鮮的時候就一直與日本人鬥法,日本人深知,袁世凱一貫主張聯英美以製日俄,日本人對他,他對日本人,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

如果袁世凱真的要出賣國權以換取日本支持他稱帝,日本要求中方“絕對保密,盡速答複”時,袁世凱就沒有必要故意泄露交涉內容,施展“以夷製夷”的方策。袁世凱死前為自己寫下了一副耐人尋味的挽聯:“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自認為他一生都是日本的勁敵,自己的離去,使日本在中國少了一個絆腳石,這多少說明袁世凱對日本並沒有那麼的親善。

不管袁世凱在這次危機中立場如何,以及進行了多少個人的努力,有一點是他無可推卸的,那就是這樣的奇恥大辱是在他執政期間發生的。而國恥麵前,國人的沉痛憤怒也是可以理解的。當時各地掀起了空前的抵製日貨運動、救國儲金運動,斷指血書的都有,堅決反對與日本簽約,對政府和袁世凱提出嚴厲質問,甚至極盡咒罵也是理所當然的。據當事人曹汝霖後來的回憶說:“當時,我心感淒涼,有一種親遞降表的感覺。”可想一般人對袁世凱的悲痛心情與對袁世凱的失望和憤恨。

客觀公平地講,弱國無外交,袁世凱在他那個位置,最大的努力也隻能盡己所能與列強周旋,減少國家與民族利益的損失。應該說,袁世凱處理得還算體麵,既沒有點頭哈腰,也沒有以卵擊石。我們客觀理性地想,換任何一個人在他那個位置,都將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抉擇。

我們也可以將心比心地想,袁世凱作為當時的最高執政者,他當然知道如果赤裸裸地出賣國家利益,將會獲得什麼樣的千古罵名。除非他要進行最後一搏,但我找不出袁世凱最後一搏的理由。

得承認的一點是,袁世凱當政時期,畢竟掛著共和的招牌,新聞相對自由,罵袁世凱罵得特別的多而狠,尤其是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也正對袁發動輿論攻勢,稱袁氏政府為“惡劣政府”,落下賣國賊的罵名,並直接影響他的統治合法性並不稀奇,要是換在一個萬馬齊喑的時代,誰敢罵,不要命了就罵。但是當時這一罵,讓袁世凱抬不起頭,做不起人,出現了執政合法性危機。

到後來,袁世凱這張道德臉譜是越畫越不成樣子,新賬舊賬一起算上去,說他背叛光緒皇帝和維新派,是個騙子;說他背叛清室,是個亂臣;說他背叛了共和,是個賊子;說他竊取辛亥革命果實,是竊國大盜;說他簽訂“二十一條”,是賣國賊;說他掌握強大軍事力量,是軍閥;說他登基做皇帝,是複辟先鋒……總之,袁世凱從一個逼清帝遜位的“能臣”退化成自立為帝而被永遠釘在中華曆史的恥辱柱上的“奸雄”。如此一個在道德上無一可取之人,哪裏還有執政合法性?好在,曆史被不斷地還原,為袁世凱的聯名“辯護”聲中,其中不乏楊天石、房德鄰、孔祥吉、茅海建、劉憶江等知名史家的身影,說明這種現象的出現恐怕並非偶然。

當然,袁世凱似乎還沒有學會將“喪事辦成喜事”的手腕,沒有盡力去漂白自己的“道德汙點”。他自稱簽訂“二十一條”是奇恥大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