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強力“削藩”,等於拆自己的台子 (1)(1 / 3)

我們知道,袁世凱所處的時代是中國社會大轉型的時代,也是一個新舊混雜、新舊交替的時代,用新的政治眼光看,執政者的權力合法性邏輯是“政權民授”,是民授,即國家屬於全體國民,國民讓渡自己的一部分權利組成國家,國民選出國家的執政者。

如果用舊的政治眼光看,執政者的權力合法性邏輯是“用拳頭說話”,誰的拳頭硬,誰說話就算數;誰的實力強,誰就當老大;誰掌握槍杆子,誰就掌握國家權力。

袁世凱是一個新舊混合的人物,不管我們承不承認,他的執政合法性具有新舊混雜的特征,是兩種執政權力合法性邏輯疊加的結果,甚至可以這樣說,舊邏輯主導新邏輯。

因此,雖然袁世凱是民選的總統,但因為袁世凱是當時各種勢力中最強勢者,仍然依靠誰的實力強,誰就當老大的邏輯來演繹,否則,孫中山就沒有必要讓位給袁,就是因為孫在拳頭上敵不過袁,於是袁有合法性,而孫就沒有合法性。民眾是或真或假,或明或暗地“認可”這一現實的,槍杆子打下來的合法性在當時是有效的,盡管不能指望永遠有效。這是不能忽視的一個曆史場景。

很顯然地,按舊規矩袁世凱取得執政合法性,很大一部分是由於他手中掌握著北洋軍閥,同時在辛亥革命之後,得到了包括國民黨地方都督的支持,才攀上權力的頂峰,大大小小的軍閥就是給袁抬莊的。

在軍閥們的支持下,袁世凱登上權力頂峰後,反過來,袁世凱要“削藩”,這等於拆自己的台子,也等於把自己舊的執政合法性給否定掉。

本來,按照一個現代民主國家的常例,袁世凱對地方軍隊進行國家化轉變,實行軍政分離,逐步削藩,加強中央集權,這是沒有什麼問題的,符合憲政原則。但是,自曾國藩以降,軍隊私有化已經很嚴重,地方主義愈演愈烈,政治格局上的朝小野大,內輕外重,地方勢力坐大的局麵,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清王朝的倒台,就是因為清王朝想做最後的掙紮,想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勢力,結果得罪了包括袁世凱在內的地方勢力,導致眾叛親離。

辛亥革命後,群雄割據,更是越做越大,要是得不到地方軍閥的讚同,中央政府就難有作為。孫中山名義上是各省擁戴的大總統,他想要別的省給點錢給他的臨時政府用都沒門。袁世凱要想做一個真正的大總統,一個號令全國的大總統,就要削藩。

袁世凱先是廢省改道,把都督、民政長一律取消,設文職尹一人,武職設鎮守使一人,最多管轄一個師的軍隊。立即遭到了各地軍閥的反對,無法推行。袁世凱另生一計,他下令載撤各省都督,在北京設將軍府,並設將軍諸號。規定督理各省軍政者,就所駐省份開府建牙,“俾出則膺閫寄,入則總師屯”。沒有督理軍政任務的,在將軍府任事,將軍府名為“軍事之最高顧問機關”,實則充閑散武人,以防其得閑鬧事,以段祺瑞為建威上將軍兼管將軍府事務。接著,袁下令各省都督改稱將軍,督理本省軍務,所謂軍務者,不過將其軍隊盡數劃歸地方所有,而遣其托管之,此所謂“兵將分離”之策。總之就是全方位削藩。

但具體實行起來,也是障礙重重。將軍不僅督理軍務,照舊控製民政,袁世凱本身也是一個靠軍隊私有化起家的人。各個地方軍閥就是一個以謀取個人私利的武裝,軍權被削奪,利益無從談起,袁世凱要想削藩,給軍閥們一個鳥盡弓藏結果,談何容易!

不過,袁在削國民黨的這個大藩上幹得還是挺漂亮的。一般都講“二次革命”是孫中山為反對袁世凱發動的戰爭,而從袁世凱這一麵來看,二次革命更像一次削藩之戰,他削掉了南方最大的軍事派係——國民黨,南方幾省的國民黨派都督在這次戰爭中被清理下台,把江西部督李烈鈞免職,由駐節武昌的副總統黎元洪暫代。繼之粵督胡漢民、皖督柏文蔚,亦相繼被免,殘餘的國民黨軍事力量也幾乎被連根拔除。

其實,袁世凱最難削的是那些與他已經貌合神離的嫡係武力北洋軍閥,此時,段祺瑞、馮國璋、張勳等一個個羽翼豐滿。孫中山的二次革命後,袁世凱削了弱藩換上強藩,龍濟光、張勳、李純甚至袁世凱最得力的大將馮國璋,占了國民黨人的地盤之後,更是尾大難掉,不聽他的招呼。一旦袁要對他們行削藩之事,一下子就觸發眾怨,袁氏勢力隨之削弱。

袁世凱一手削藩,一手重建自己的親信部隊——模範團。表麵上是在軍隊中起模範作用,逐步改造北洋軍,其實是因為北洋大將們各個羽翼豐滿,不再聽他的話,他要建立專供自己指揮的特別體係,絕對地忠於自己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