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他們失敗 (2)(3 / 3)

孫中山骨子裏仍然是一個傳統知識分子,有著無限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從事破壞性革命的熱情,對自己的理想篤信不移,終生不渝,就是缺少一些務實理智的事功性精神。如果說革命時期需要政治浪漫主義,那麼當民主政治到來時,就需要從浪漫主義走出來,用現實主義的辦法去實踐,如果慣於感情用事、缺乏與統治者理性對抗和妥協的精神,理想就注定隻是天邊的一抹彩雲。

再有一個原因,則是政治浪漫主義雖然很浪漫無邊,但它滿足了人們對於未來的夢想。因此,盡管孫中山說的很多東西大而無當,當時根本無法實現,但是他把未來吹噓得無比美好,大家仍然願意一起跟著他走,因為人是需要夢想的,尤其是生活在困苦中的人,更會將改變現狀寄托於夢想,哪怕那個夢想遙不可及,那個夢想常常成為活下去的力量,成為生活的支柱。更何況孫中山描繪的政治夢想披著民主共和這一進化論的合法外衣,他就像一個“精神教父”、“授夢先知”,招迷無數的信徒跟著他一起去做夢,一起去揮灑激情,孫中山以思想和熱情征服了國人的心靈。當思想理論與政治浪漫主義結合起來,雖然有了現代內涵,但模式上,仍然是傳統的救世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

可見,孫中山不同於此前中國曆史上任何一個政治家之處,就在於他給人一個新的政治夢想,他構建了一套新的法統理論,將權力民授替換了君權神授,雖然孫中山在實現這個法統的轉變時用了傳統的手段,但它反映了人們對現代普世價值的訴求,掩蓋了孫中山政治浪漫主義的鬼魅。

也正因為如此,孫中山不同於曆朝曆代的任何一個政治家,他雖然也靠事功立名,但更靠思想理論立名,他的思想理論影響了後代,這是非常厲害的一招。我們知道,吾生也有涯,影響也有涯,而思想理論卻可以超越生命,影響後人。難怪,自孫中山以降,政治家都非常重視提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思想理論,除了當時的治國執政之需,未嚐不是以此立言來影響後世。

應該說,中國是一個崇尚政治浪漫主義,又深受政治浪漫主義戕害的國度,政治浪漫主義曾經在極左時期被發揮到極致,給中國造成了極大的災難。在那個時代,在政治浪漫主義的感召下,以為煉出幾千萬噸鋼鐵,就超英趕美了,以為大步躍進,就可以提前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於是億萬人民的非理性激情被調動起來,結果卻走向了理想的反麵,就是因為這樣的政治理想脫離現實的約束,淪為政治浪漫主義,具體的手段、方式也變得浪漫無比,甚至將手段、方式視為實現政治理想的唯一選擇,這就不隻是政治浪漫主義,而是愚蠢的政治浪漫主義,帶來了不可避免的巨大災難。

改革開放,或可看成我們摒棄暴力思維,揮別政治浪漫主義,回歸民主、法治、務實、理智,積極穩妥地推進經濟、政治體製改革,但就是學到這麼一點點東西,我們為之付出了何等的代價!我們現在仍然對政治抱有美夢,但再也不要對政治浪漫主義抱著迷夢了。

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是個美國人?

孫中山持有美國國籍,以美國公民身份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已經是一個被多方考證出來的事實。

一個考證是萬維讀者網記者傅芮嵐撰文指出:根據他個人所搜索到的《紐約時報》的存檔新聞表明,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之後12天,即1912年1月13日,《紐約時報》報道了孫中山是出生於夏威夷、按1900年夏威夷法案歸化宣誓入籍的美國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