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未必需要把政治或是政治家看得一塵不染,有人說政治是一種肮髒的東西,那麼玩政治的政治家不見得個個手腳幹淨。因此,對於一個政治人物的評判,最關鍵的是他在政治上的作為和操守,而不是主要考慮他的私德,人們不會因為羅斯福抽大麻、酗酒、有情人而否定他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人們也不會因為希特勒不抽煙、不喝酒、不好色、愛好藝術、對女人專一而不稱他為惡魔。主要是看他們在權力來源、政治操守和政治上的作為,權力來源合法,有利於社會發展和進步,代表了人們的利益,其他的反倒變得次要了。
應該說,總體來講,孫中山在政治上是功大於過的,但是我們要清楚一點,孫中山在自己的公民身份這一點上,是屬於政治範疇的,因此,如果他有意隱瞞真相可以說是他的政治缺點。魯迅曾說,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完美的蒼蠅終究是蒼蠅,孫中山又不是一個完人,他確實為中國的民主進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鬥,但他終究不是一個完人,是一個有缺點的人,這個誰也不能否認。
回到曆史的現場,而不是根據現在的條件來要求古人,這是真正的麵對曆史,否則就容易求全責備,厚汙古人。
但是,為了不求全責備而放棄對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的真相追求,甚至為了某種目的一味地抬高孫中山,聖化他,神化他,隻講他的好,不講他的壞,對他的優點不厭其煩地宣教,對他的缺少故意隱瞞不說。用馬克思主義的話語講,這既不是曆史唯物主義,也不是辯證唯物主義。
當我們把曆史人物聖化和神化時,往往是施行聖化神化之功的人懷有功利之心;當我們把曆史人物聖化和神化時,說明我們把政治權利的爭取寄托於明君清官身上;當我們把曆史人物聖化和神化時,我們的膝蓋仍然是軟的;當我們把曆史人物聖化和神化時,曆史仍然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今天,我們既不能再搞“造神運動”,而且還要把本來是人,卻被神化的人還原為人。
對於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後人應該做的是還原曆史真相,既不粉飾,也不假造;既不美化,也不醜化;既不拔高,也不貶低,而是去偽存真。在還原真相之後,對於人們如何評價,那就是見仁見智的事了。而依靠謊言所建立的曆史,一旦真相暴露,謊言被揭示,聖化神化的一切必然轟然倒塌。隻有在對真相的探究當中,誠實的,有信仰的人群才會找到真正的出路。隻有對曆史抱有真相的探究的民族才能從曆史中學到真東西。
顯然,孫中山隻有光輝燦爛的形象,醜聞、劣跡則被有意封鎖,是與蔣介石接了孫的衣缽,有意對孫中山進行“聖化”有關的。其中最為明顯的是,1929年,舉行了規模宏大的從北京遷葬孫中山遺體到南京中山陵的“奉安大典”,以及1940年國民黨中常委143次會議決議,把孫中山推上了中華民國“國父”的地位。給予孫中山以曆史相稱的評價和待遇,這些都沒有問題,問題隻在別神化、聖化他,讓後人仰視下跪,這恰恰違背了孫中山終身為之追求努力的東西:終結專製和不平等,還國人以平等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