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強大的國情論完全摧毀了隆裕太後最後的防線,隆裕太後無奈之際,隻好以宣統皇帝溥儀的名義,頒發詔書,宣布退位。清帝的退位,標誌著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製從此退出了曆史舞台,不能不說,袁世凱立了大功,這功勞中就有國情論的份。
逼宮成功,袁世凱立即給南京發電,說“共和為最良國體,世界之公認,今由弊政一躍而躋及之,實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國無窮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詔辭位,業經世凱署名,則宣布之日,為帝政之終局,即民國之始基。從此努力進行,務令達到圓滿地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
我們細細品讀這誓言錚錚的話,真是萬般感慨。昨天,袁世凱在立憲運動中還承認,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係,永永尊戴,君主的存在非常符合中國國情,不可一日無君。一轉眼,就說共和為最良國體,要置而換之,並且堅信這是“民國無窮之幸福”,理所當然地堅信共和政體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其轉變之快令人目不暇接。
原因在於,袁世凱隻有承認、誇耀共和政治,並鼓吹它符合中國國情,要讓它在中國生根發芽,甚至發誓“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才能得到革命黨人的認同,相信他不會假共和真專製,孫中山也才會踐諾,將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之位讓給他。否則,他一番逼宮的心血就要付之東流,兩頭撈不著,此時不作秀更待何時?當然,此時不排除袁世凱內心確實有認同民主共和的成分,至於有多大的成分就不曉得了。
當袁世凱能掌控局勢時,他對民主政治的理解又很“含糊”,認為不符合中國國情,並一步步地向專製集權邁進,他先是下令解散社會黨和一切“煽亂”的政黨,然後又找到借口下令解散國民黨,後來覺得國會不聽話,幹脆解散國會,停止議員職務。他由臨時大總統“轉正”為正式大總統後,專製集權動作幅度更大,出台《中華民國約法》(俗稱“袁記約法”),廢除責任內閣製,改行總統製,不僅可以自己終身當大總統,還可以傳之子孫。一時間,萬民景仰,袁世凱站在了權力的巔峰,多少有點高處不勝寒。
即便這樣,他仍然不能滿足,還要稱孤道寡,複辟君主專製,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這個時候,就不能再鼓吹共和製符合國情了,如果再堅持民主政治符合中國國情,就等於截斷了自己通往帝王之路,而隻有否定民主政治不符合中國國情,承認君主製符合中國國情,才能為他複辟提供強大理論武器。
不過,當國人皆希望袁世凱做華盛頓而不是做拿破侖,連他的左膀右臂如馮國璋等都勸阻他不要複辟之時,袁世凱內心對稱帝是既想又怕,猶豫不決,舉棋不定的。而且要造輿論說服國人讚同自己稱帝,甚至勸自己稱帝,需要充足的理由,比如國情論,並且,這個國情論還要得到相當多的人、相當權威的人的認同才更有把握。
禦用幕僚為其呐喊助威。
恰巧在這時,世界法學權威古德諾教授助了他一臂之力。1917年7月,這位來自美國的學者、袁世凱的政治顧問被袁老板要求提供一份備忘錄,評價一下共和與君主兩種國體之優劣,以及中國更適合於哪一種製度,以供政府作參考之用。作為袁的雇員古德諾自然應命照辦,便撰寫了一篇長文《共和與君主論》,作為給袁世凱提供私人意見的備忘錄。然而,古氏沒有想到的是,這份備忘錄竟被報紙登了出來,一時間對帝製運動產生了推波助瀾的輿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