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三十一、試論新中國成立後劉少奇的政治現代化觀(1 / 3)

文紅玉

作為社會全麵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政治現代化是以“效率和民主為標誌”的。其中,政治民主化是其核心內容。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製度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專製國家,傳統的“家天下”理論導致重君權、輕民權。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第一次有了“申民權”的呼聲,從辛亥革命的勝利到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誕生,再至五四時期高高飄揚的民主旗幟,即是明證。但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政治現代化即民主之門並未在中國真正開啟。

劉少奇是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他曾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首任委員長,是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起草小組的主要領導,也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主席,劉少奇關於政治現代化問題的思考與實踐,對新中國政治現代化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政治現代化具有多方麵的內涵,本文擬從政治體製、政治生活和法治建設三方麵來探析新中國成立後劉少奇的政治現代化觀。

近代以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導致遲遲不能彙入現代化的潮流中。雖然其間眾多有識之士進行了不懈的思考,但因各自不可克服的局限性而多不得要領。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逐漸形成新民主主義理論,這不僅是奪取政權的革命理論,更是欲令中國擺脫封建專製、不獨立、不富強而走上民主、獨立、富強的現代化理論。這個理論指出了一條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再經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科學道路。毛澤東是這條道路的主要創立者,劉少奇作為黨內聞名的理論家,亦具有突出的貢獻。換句話說,劉少奇關於未來中國政治現代化問題的思想,實際上是伴隨新民主主義理論的發生發展而發生發展的。這亦為建國後劉少奇初創“一個有偉大功效”的民主製度打下了立論基礎。

我國的根本政治製度人民代表大會製即是這一有偉大功效的製度,這個“新民主主義政權的最好的組織形式”在其創立之初幾乎是一片空白,它的民主權力的人民性、立法權和決策權的實施性及其獨特的監督功能如何發揮幾無任何現成的模式可資借鑒。劉少奇在經過大量的實際工作和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形成了一係列自己的看法,即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代表大會製度是人民當家作主並受人民群眾經常監督的政治製度。並大膽斷言:這種“人民代表大會的國家製度,已經證明,在將來的曆史上還會要證明,它是比任何舊民主主義的議會製度要無比優越的,對人民來講,它比舊民主主義的議會製度要民主一萬倍”。曆史幾經發展,如今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已日臻完善,成為當今社會主義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保障的一項根本政治製度。正因為如此,江澤民在紀念劉少奇誕辰100周年大會上對劉少奇作了極高的評價:“劉少奇同誌對我國人民代表大會製度的建立和施行進行了開拓性的工作。他作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第一任委員長,曾經用很大的精力來建立和健全這個製度,並製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體工作製度。”

在創建人民代表大會製度的基礎上,劉少奇從現實國情和曆史鑒借出發,提出應堅持和完善民主監督製度。經過縝密思考、反複權衡之後提出的民主監督思想內容涵蓋全麵廣泛,“第一必須加強黨對於國家機關的領導和監督”,即黨的監督;“第二必須加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對中央一級政府機關的監督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對地方各級政府機關的監督”,即權力機關監督;“第三必須加強各級政府機關的由上而下的監督和由下而上的監督”,即政府監督;“第四必須加強人民群眾和機關中的下級工作人員對於國家機關的監督。”即群眾監督。這些內容豐富的監督論述對建國初一張白紙般的政治建設有極大的指導作用,甚至在今天我們全麵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民主進程中仍是主要思考點和操作點,對我們現今的民主目標不無裨益。

此外,在劉少奇創建民主製度的思想中,提到最多的問題之一是民主集中製。他認為民主集中製是製度、方法、保證,必須準確把握民主和集中的辯證統一。提出,“我們的政治製度有高度的集中,但是這種高度的集中是以高度的民主為基礎的”。這種民主集中製經此時的最初發展並逐漸演變成我們的基本組織製度。同時,對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劉少奇也多有精辟的論述,並在行動上成為統戰工作的典範。他在各種場合多次強調指出:應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和監督的作用,尊重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視察、舉報和監督的權力,使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早日實現規範化和製度化。

民主製度的創建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實現政治現代化的首要前提。新中國成立初期,劉少奇提出了一係列創建民主製度的思想,推動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主化乃至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如果說創建民主製度的思想是從宏觀或整體上規劃新中國政治發展的方向的話,那麼在具體的政治生活中,劉少奇也提出了許多發揚民主的具有實效性和針對性的看法、建議。

首先是提出了廢除等級製。劉少奇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看成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他在建國初期,先於毛澤東提出了“人民內部的矛盾”這一概念,並預見人民內部矛盾將成為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同時在分析人民內部矛盾產生的根源時,特別提出要廢除等級製,開展批評和監督,警惕和反對官僚主義,要防止“可能產生一種新的‘貴族階層’”。

建國之後,共產黨真真正正地成為執政黨的自豪感和現實生活中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的成就感使許多共產黨人尤其是共產黨的領導人員開始滋生了沾沾自喜、自以為是的情緒。有的領導人持有“站在人民之上的觀點”,把群眾“看作是屬於自己管的手下人”,“他已經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一分子,而是把自己放在與人民對立的地位,與人民群眾對立起來。這個觀點不是無產階級觀點,不是群眾觀點,而是剝削階級觀點、官僚主義觀點……我們黨、政府、國家、經濟機關的領導人本來是人民群眾的公仆,社會的公仆。現在我們有的同誌已經變為老爺,把人民群眾當作仆人,自己還不自覺”。對此,劉少奇尖銳地指出:“這是不是開始萌芽了一種等級製度,社會主義之下的等級製度。等級製度是一種封建製度,我們抄襲了封建製度。”對此時不太正常的黨的民主生活敲了一個警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