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李淵下台後,他的接班人李世民知道杜伏威是冤枉的,才給他重新平反,恢複了杜伏威的一切政治待遇和其後人的生活待遇。杜伏威在隋唐所有實力派反王中,是最主動、最真心投靠李唐政府的,但他的際遇卻並不比那些和李淵死磕到底的強硬派反王好多少,死後還連累家人。若不是碰上李世民這樣史上少見的明白皇帝,他的造反黑鍋恐怕要永遠背下去。總結杜伏威的一生,可以濃縮成一句話:一個好心沒有得到好報的投降派。
三月中旬,唐宋兩軍決戰已經是箭在弦上,一觸即發。李孝恭率領的唐軍已抵達駐守博望山和青林山的宋軍大將馮慧亮、陳正通的陣地前沿。馮、陳二人久曆征戰,經驗豐富,見唐軍遠道而來,故意緊閉營門不與之交戰。他們意圖通過拖延時日消耗唐軍銳氣,然後趁對手氣衰力竭時再率眾出擊。
見宋軍堅壁不戰,李孝恭采取相應反製措施,一方麵派兵“絕其糧道”,破壞對方糧食運輸線,一方麵召集諸將商討用何種方法打擊擁兵不動的宋軍。
幾乎所有的將領都異口同聲地認為,馮慧亮等人握有強兵,且占據水陸險要之地,如果硬攻,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不如直指丹楊,掩其巢穴”。大家主張拋開南方的長江沿線守敵,率領軍隊快速北上,直接去攻打輔公祏所在的丹陽。
李孝恭覺得此計可操作性較強,準備照計實施。
此時,他的那位黃金搭檔李靖又站出來與眾不同地否定了這個聽上去很美的作戰方案,並指出了直搗丹陽之策可能存在的一個被忽視的重大風險。
李靖認為,宋軍精兵並非全在博望山和青林山長江防線上,輔公祏“所自將亦銳卒也”,丹陽城內的守軍同樣是將強卒精,倘若貿然舍近求遠進攻宋軍大本營,大軍必將被擋在丹陽堅城高壘之下。而軍隊受阻後,馮慧亮、陳正通若是催軍北進,和丹陽守軍從南北兩邊對攻城唐軍進行內外夾擊,那腹背受敵的唐軍定難逃敗局。
在否定北擊丹陽的計劃的同時,李靖還提出了自己的作戰策略:“若出不意,挑攻其城,必破之。”
這裏的關鍵詞是“挑”,挑逗挑戰挑釁挑刺都行,隻要把宋軍從營中釣出來就成。
李孝恭還真拿李靖的話當回事,別人一萬句也頂不到李靖一句。聽完李靖的分析後,他馬上放棄了直接進攻丹陽的想法,決定從外到裏一步步來,先解決最近的敵人。具體的戰法是“使羸兵先攻賊營而勒精兵結陳以待之”。這戰法很沒人性,總是拿羸弱的士兵作為誘餌,讓他們的不堪一擊去挑逗起敵軍的戰鬥欲望,而戰場上的不堪一擊是需要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的。但在還沒有人文關懷概念的唐朝,為了能打勝仗,士兵生命的成本大多時候是忽略不計的。
於是,由一大群弱不禁風唐軍士兵組成的先鋒團向宋軍駐守的大營衝去。營寨裏的宋軍一看這陣形、氣勢和精神風貌,靠,不咋地啊,幹吧!
於是,在唐軍攻營不克,轉身而走時,宋軍全部出動,排山倒海般追過去。當他們追出幾裏遠的時候,埋伏的唐軍精銳突然殺出,將正在一門心思追趕目標的宋軍殺得潰散而逃。這期間,杜伏威的養子闞棱在戰場上表現尤為突出,他見宋軍來到麵前,立即取下頭盔對他們大聲嗬斥:“汝曹不識我邪?何敢來與我戰!”
這句話比核武器還管用,這些原江淮軍將士中許多人都是闞棱以前的部下,他們聽到老領導闞棱的怒喝,“皆無鬥誌”,有的扔下武器,有的向闞棱敬禮,軍心一下子就散了,“由是遂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