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4章 為中國的衛星,闖出一條天路來(1 / 2)

曆史給了年輕的孫家棟一個機會。

1967年7月底的一天,38歲的孫家棟,正滿頭大汗趴在火箭圖紙上搞設計,七機部來人通知他,為了確保第一顆人造衛星研製成功,中央決定組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決定調他去空間技術研究院,負責衛星的總體設計工作。

孫家棟愣了:自己是搞火箭的,搞衛星,哪能行!

孫家棟1958年畢業於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因學業優異,曾獲金質獎章,這在中國留學生中屈指可數。畢業後他立即回國,在錢學森領導下從事火箭導彈研究,盡管當時的孫家棟在錢學森眼裏還是個“小年輕”,但已被他視為很有發展前程的專家苗子。危難之際,應大膽啟用和培養年輕人,本著這樣的目的,錢學森向聶榮臻推薦了孫家棟。

錢學森找孫家棟談話,問他:“你作為總設計師,下一步有何打算?”

孫家棟愣一下,說:“我想還是先從組建隊伍做起,七機部搞導彈的、有係統工程經驗的人抽調一些,科學院原先搞衛星的,抽調一些。把兩支隊伍盡快融合到一塊。”

錢學森讚賞地點點頭:“我得提醒你,優秀人才,兩派都有,而發射衛星,兩派都想參與,兩派之間若找不到平衡點,就會有人跳出來鬧。而且被你選中的人,有可能又有‘出身不好’、‘曆史不清’等等問題,搞不好,你會背上‘重用壞人’的罪名。你打算怎麼辦?”

孫家棟有點著急了:“錢副部長,我幹脆什麼派也不考慮,就想把能幹的人選來。我這個衛星總設計師據說是第四任了,前麵三個都給打倒了。大不了,我是第四個被打倒的!”

錢學森笑了:“孫家棟,我看中的就是你這股子闖勁。但是我得提醒你,光不怕被打倒,還不夠,要學會在不被打倒的前提下,把衛星搞出來。這才是最好的結果。我是你們院長,我堅決支持你!”

空間技術研究院悄悄成立。不久,孫家棟從方方麵麵挑選來18個人,都是有特長的技術骨幹。錢學森作為院長,親自給他們講話。因為空間技術研究院隸屬於國防科委,所以這些骨幹都穿上了軍裝。

錢學森目光炯炯地望著台下的技術骨幹們,大聲說:“衛星本體的研製任務,就交給你們了!你們18個人,希望能成為航天十八勇士,為中國的衛星,闖出一條天路來!”

錢學森接著說,現在的戰爭講“地、海、空”,我看還應當加上一個“天”,叫“地、海、空、天”,將來的戰爭必然會發展到太空,到那時候,將會是“天軍”、“天戰”。眼下,研製第一顆衛星,是我們的初戰,以後還要搞返回式衛星、載人飛船。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們都要團結一致,堅守崗位,哪怕付出最大的犧牲。請記住,是衛星,是國家的航天事業,把我們結合在一起。

人們激動而熱烈地鼓掌。原本有些人是屬於兩派的,這時候都成為了一個整體。

有位年輕人站起來提問:“我是搞導彈的,不懂衛星,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