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7章 拯救中國的,正是中國人們所特有的骨氣和誌氣(2 / 2)

戴高樂當時還說過:中國一旦被懷有野心的蘇聯打敗,發生另外一場捷克斯洛伐克事件,那麼,西方的災難也就臨頭了。

捷克事件後,西方擔心的就是中國成為下一個捷克,因為盡管中國對蘇態度強硬,但雙方的勝敗優劣是非常明顯的。尼克鬆和戴高樂都清楚,正由於有一個強大的不服軟的中國與蘇聯抗衡,美國和西方才從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好處。因此,美國對中國的態度,接下來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基辛格與多勃雷寧交談之後,尼克鬆召開了國家安全緊急會議,研究這個突發的事情。會議決定,除了予以明確的回絕蘇聯外,還得想辦法把蘇聯的企圖告之中國,以避免巨大災難的來臨。

用什麼方式告之中國?有兩個途徑,一是由媒體披露,二是由美國駐波蘭大使通報給中國駐波蘭大使。

以上內幕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步披露出來。後來叛逃到西方的前蘇聯克格勃高級官員謝甫琴科認為,沒有發生核襲擊,原因在於除了美國警告蘇聯,這樣做會導致美蘇間嚴重對抗外,還在於中國有了充分準備。

但美國人認為,中國充分的準備,與美國的提醒,不無關係。

英國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研究員約翰?紐豪斯撰寫的《核時代的戰爭與和平》和美國前白宮辦公廳主任霍爾德曼所著的《權利的終結》中,也都曾披露這樣的細節。由此看來,蘇聯果真要準備對中國下手。如今生活在和平環境中的人們可能對此不以為然,但在當時,其緊張氣氛是足以令人窒息的。

8月28日,《華盛頓明星報》刊登一則消息,標題用醒目大字排出:“蘇聯欲對紅色中國做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內容說:“據可靠消息,蘇聯欲動用中程導彈,攜帶幾百萬噸級的核彈頭,對中國酒泉導彈基地、羅布泊核基地,以及北京、長春等重要戰略目標發動外科手術式的核襲擊。”

周恩來認為,無風不起浪,這則消息不會是空穴來風。陳毅等四位老帥判斷,如果蘇聯動手,它發動核襲擊的時間很可能在國慶節之際,老帥們傾向於取消往年形成慣例的群眾集會,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亮相,風險太大——蘇聯核導彈一旦飛來,用於防備的有效時間不會超過5分鍾。

聽到這些議論,毛澤東淡淡一笑:“原子彈很厲害,但鄙人不怕。蘇聯要扔原子彈,那位尼克鬆總統很緊張呀,我可不緊張。國慶節不搞集會,就是讓人家笑我們有點怕嘛。我還是要上天安門。”

周恩來說:“主席,還是防著點為好。”

毛澤東沉思一陣:“他們讓我們緊張,我們可不可以也放它兩顆?嚇唬一下他們嘛。”

周恩來報告說,我們原本就計劃最近要搞兩次核試驗。毛澤東指示,照常進行,不要早,也不要晚,過節前幾天就挺合適,但是不要發公報,一來避免刺激他們,二來讓他們摸不清底細。

1969年9月11日,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在越南參加完胡誌明葬禮,回國途中在北京首都機場降落,與周恩來會見。周恩來警告說:“如果你們用先發製人的手段摧毀我們的核基地,我們就宣布,這是戰爭,這是侵略,我們就要堅決抵抗到底!”

1969年9月23日,在羅布泊核試驗場區,隨著一聲沉悶的轟鳴,大山劇烈震顫,煙塵騰空而起。中國成功進行了第一次平洞地下核試驗。

1969年9月29日,在核試驗基地的空投試驗場,一架強5型飛機成功空投一枚氫彈,爆炸的火光和蘑菇雲衝天而起……

中國接連進行兩次核試驗之後,一反常態,像什麼事沒有發生一樣,一直保持沉默,西方種種五花八門的猜測接踵而來。美聯社評論說:“中共最近秘密進行兩次核試驗,其相隔時間之短及秘而不宣的反常做法,都充分表明,他們在這一時刻進行核試驗,並非為了得到某種成果,而很可能是臨戰前的一種演習和檢測……”

1969年10月1日這一天,毛澤東等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興致勃勃地檢閱了遊行隊伍。與此同時,遠在戈壁灘深處的導彈試驗基地也舉行了熱烈的慶祝活動。

一場核戰爭的陰影,悄悄散去了。

1972年,莫斯科宣稱,它曾4次使中國免遭美國的核打擊;1973年春,美國官員暗示,美國同中國的接觸,使中國擺脫了蘇聯核武器“外科手術式的打擊”。對此,中國人十分清楚,使中國麵臨嚴重威脅的,正是這兩個以救星麵目出現的國家,而拯救中國的,正是中國人們所特有的骨氣和誌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