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肅州(今甘肅酒泉市)。1.正月二十六日,肅州地震。(卷44《災異誌五》)風災1.固原(今寧夏固原縣)。2.太平(未詳)。1.五月初六日,固原大風,壞城中回回寺。(卷44《災異誌五》)2.七月,太平大風雨,壞城垣數十丈,民房數百間。(卷42《災異誌三》)霜凍1.三原(今陝西三原縣)。1.十一月,三原大雪六十餘日,樹多凍死。(卷40《災異誌一》)同治十三年(1874)水災1.公安(今湖北公安縣)。2.甘泉、孝義廳(今陝西甘泉縣、柞水縣)、潛江(今湖北潛江市)、宣平(今浙江武義縣南部)。3.石莊戶(今河南濮陽舊鎮)。1.五月,公安大水。(卷40《災異誌一》)2.秋,甘泉、孝義廳大水;潛江大水深丈餘,宣平北門外洪水泛濫,水高丈許,衝塌民房八十餘間,男婦二十餘人。(卷40《災異誌一》)3.石莊戶決口,奪溜南趨,命寶楨速籌堵築。(卷129《河渠誌四》)旱災1.江陵、公安、枝江(今湖北江陵縣、公安縣、枝江市)。2.均州(今湖北均縣)。1.三月,江陵、公安、枝江旱。(卷43《災異誌四》)2.秋,均州旱。(卷43《災異誌四》)饑荒史料:十三年秋,雄縣饑。冬,山丹饑。(《災異誌五》第1654頁)蟲災1.河南(今河南省)。2.嘉興(今浙江嘉興市)。1.(八月)丙戌,河南蝗。(卷22《穆宗本紀二》)2.九月,嘉興田禾生蟲,食根,似黑蟻,蜂腰,六足,有須。(卷44《災異誌五》)地震1.沾化(今山東沾化縣)。2.宣平(今浙江武義縣南部)。3.西和(今甘肅西和縣)。1.三月二十日,沾化地震。(卷44《災異誌五》)2.七月十二日,宣平北門山崩。(卷44《災異誌五》)3.八月十一日,西和西山崩,走入城中,壓倒城垣二百四十餘丈,民房九十餘處,壓死四十九人。(卷44《災異誌五》)風災1.曹縣(今山東曹縣)。2.安陸(今湖北安陸市)。1.四月,曹縣大風晝晦。(卷44《災異誌五》)2.五月,安陸大風拔木,府學牆頹。(卷44《災異誌五》)雹災1.黃岡(今湖北黃岡市)。2.青浦(今上海市青浦區)。1.三月,黃岡雨雹,大如升,數十裏麥盡損。(卷40《災異誌一》)2.四月乙未,青浦雨雹,有重至十餘斤者。(卷40《災異誌一》)疫病1.台灣(今台灣省)。1.(七月)時疫流行,士卒先後死千餘人。(卷431《列傳》218《唐定奎傳》)火災1.武昌縣(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區)。1.五月,武昌縣小西門火。(卷41《災異誌二》)光緒元年(1875)水災1.青浦、魚台(今上海市青浦區,山東魚台縣西南部)、潛江(今湖北潛江市)。2.日照(今山東日照市)。3.災區未詳。1.二月,青浦、魚台河決,境內淹沒過半;潛江大水。(卷40《災異誌一》)2.六月,日照大風雨,平地水深數尺。(卷42《災異誌三》)3.(秋七月)庚子,永定河決。(卷23《德宗本紀一》)旱災1.青縣(今河北青縣)。
1.青縣夏、秋旱。(卷43《災異誌四》)地震1.皋蘭(今甘肅皋蘭縣)。2.西寧(今青海省西寧市)。3.舊洮州(今甘肅臨潭縣)。1.九月,皋蘭地震。(卷44《災異誌五》)2.正月朔,西寧西川陰山崩。(卷44《災異誌五》)3.七月,舊洮州東明山崩。(卷44《災異誌五》)饑荒史料:元年冬,海州饑。(《災異誌五》第1654頁)風災1.皋蘭、均州(今甘肅皋蘭縣,湖北均縣)。2.日照、臨朐(今山東日照、臨朐縣)。1.六月,皋蘭、均州大風拔木。(卷44《災異誌五》)2.七月,日照、臨朐大風傷稼。(卷44《災異誌五》)雹災1.邢台(今河北邢台市)。1.四月二十二日,邢台雨雹,大如核桃,積地二寸許。(卷40《災異誌一》)火災1.工部神庫(今北京城內)、刑部科房(今北京城內)。1.(五月)辛亥,工部神庫火。壬子,刑部科房火。(卷23《德宗本紀一》)光緒二年(1876)水災1.南昌、臨江、吉安、撫州、饒州、南康、九江、潛江(今江西南昌市、清江縣臨江鎮、吉安市、撫州市、波陽縣、南康市、九江市,湖北潛江市)。2.黃岩(今浙江台州市黃岩區)。3.青田、宣平(今浙江青田縣、武義縣南部)。4.邢台(今河北邢台市)。1.五月,南昌、臨江、吉安、撫州、饒州、南康、九江、潛江大水。(卷40《災異誌一》)2.六月初八日,黃岩大風雨,拔木壞屋,田禾淹沒殆盡。(卷42《災異誌三》)3.六月,青田、宣平大水。(卷40《災異誌一》)4.八月,邢台白馬河溢。(卷40《災異誌一》)旱災1.望都、蠡縣、灤州、臨榆(今河北望都縣、蠡縣、灤縣、秦皇島市)。2.肥城(今山東肥城)。3.槁城(今河北槁城市)。1.春,望都、蠡縣、灤州、臨榆旱。(卷43《災異誌四》)2.五月,肥城旱。(卷43《災異誌四》)3.八月,槁城旱。(卷43《災異誌四》)蟲災1.安徽(今安徽省)。2.寧津(今山東寧津縣)。1.(六月)庚子,安徽蝗。(卷23《德宗本紀一》)2.八月,寧津蟲傷稼。(卷44《災異誌五》)風災1.黃岩(今浙江台州市黃岩區)。1.六月,黃岩大風拔木。(卷44《災異誌五》)雹災1.惠民(今山東惠民縣)。1.四月,惠民大雨雹,鳥雀多擊死。(卷40《災異誌一》)霜凍1.遂昌(今浙江遂昌縣)。2.寧津、東光、臨榆(今山東寧津縣,河北東光縣、秦皇島市)。1.五月,遂昌奇寒,人皆重棉。(卷40《災異誌一》)2.八月初八日,寧津、東光、臨榆隕霜殺禾。(卷40《災異誌一》)饑荒史料:二年春,日照、海陽、灤州饑。(《災異誌五》第1654頁)火災1.青浦(今上海市青浦區)。2.青浦(今上海市青浦區)。1.七月壬午,青浦城火,延燒三十餘家。(卷41《災異誌二》)2.九月庚寅(青浦)又火,東碼頭上下岸俱燼。(卷41《災異誌二》)光緒三年(1877)水災1.宣平(今浙江武義縣南部)。2.高陵(今陝西高陵縣)。1.五月,宣平大水。(卷40《災異誌一》)2.六月,高陵大雨如注,平地水深三尺,田禾盡沒。(卷42《災異誌三》)旱災1.武進、沾化、寧陽、南樂、唐山(今江蘇常州市武進區,山東沾化縣、寧陽縣,河南南樂縣,河北唐山市)、應山(今湖北廣水市)。2.昌平、武清、灤州、高淳、安化(今北京市昌平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灤縣,江蘇高淳縣,湖南安化縣)。3.河南(今河南省)。4.山、陝(今山西、陝西省)。1.四月,武進、沾化、寧陽、南樂、唐山旱,應山夏、秋大旱。(卷43《災異誌四》)2.夏,昌平、武清、灤州、高淳、安化旱蝗。(卷40《災異誌一》)
3.三年,河南大旱。(卷418《列傳》205《袁甲三傳》)4.是歲,山、陝大旱,人相食。(卷23《德宗本紀一》)蟲災1.昌平、武清、灤州、高淳、安化(今北京市昌平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灤縣,江蘇高淳縣,湖南安化縣)。2.江蘇、安徽(今江蘇、安徽省)。3.海鹽、柏鄉(今浙江海鹽縣,河北柏鄉縣)。1.夏,昌平、武清、灤州、高淳、安化旱蝗。(卷40《災異誌一》)2.(夏四月)江蘇、安徽蝗。(卷23《德宗本紀一》)3.秋,海鹽、柏鄉蝗。(卷40《災異誌一》)地震1.青浦(今上海市青浦區)。2.河州(今甘肅臨夏一帶)。1.六月丁亥,青浦地震。(卷44《災異誌五》)2.六月,河州紅崖山崩,壓斃二百餘人,牲畜無算。(卷44《災異誌五》)風災1.菏澤(今山東菏澤市)。2.菏澤、曹縣(今山東菏澤市、曹縣)。1.八月,菏澤大風拔木。(卷44《災異誌五》)2.八月十五日,菏澤、曹縣大風晝晦。(卷44《災異誌五》)雹災1.沔縣(今陝西勉縣西部)。1.四月十五日,沔縣雨雹,大如雞卵。(卷40《災異誌一》)饑荒史料:三年,高陵大饑,餓斃男婦三千餘人;靖遠、平涼、涇州、靈台、禮縣、文縣、合水大饑。(《災異誌五》第1654頁)疫病1.榆林(今陝西榆林市)。1.歲祲……既而大疫,延榆綏道及榆林令皆遽歿,代者不至。(卷451《列傳》238《童兆蓉傳》)光緒四年(1878)水災1.常山(今浙江常山縣)、南昌、臨江、吉安、撫州、南康、九江、饒平、廣信、武昌(今江西南昌市、清江縣臨江鎮、吉安市、撫州市、南康市、九江市,廣東饒平縣西北部,湖北武漢市武昌區)。2.災區未詳。3.東平(今山東東平縣)。1.夏,常山大水入城,南昌、臨江、吉安、撫州、南康、九江、饒平、廣信、武昌大水。(卷40《災異誌一》)2.八月己卯,永定河決。丙戌,沁河決。(卷23《德宗本紀一》)3.九月,東平大雨傷禾稼。(卷42《災異誌三》)旱災1.東平、三原(今山東東平縣,陝西三原縣)。2.內丘、井陘、順天、唐山、平鄉、臨榆(今河北內丘縣、井陘縣,北京市,河北唐山市、平鄉縣、秦皇島市)。3.京山(今湖北京山縣)。1.春,東平、三原旱。(卷43《災異誌四》)2.七月,內丘、井陘、順天、唐山、平鄉、臨榆旱。(卷43《災異誌四》)3.八月,京山旱。(卷43《災異誌四》)蟲災1.靈州(今寧夏靈武市)。1.九月,靈州蝗。(卷40《災異誌一》)地震1.襄陽(今湖北襄樊市襄陽區)。1.十二月二十八日,襄陽地震。(卷44《災異誌五》)風災1.臨江(今江西清江縣臨江鎮)。1.四月,臨江大風,覆舟無算。(卷44《災異誌五》)火災1.北新倉(今北京城內)。1.(冬十月)乙未,北新倉火。(卷23《德宗本紀一》)饑荒史料:四年,唐縣等四十州縣饑,莊浪、階州、成縣、靈州、鞏昌、秦州各屬饑。(《災異誌五》第1654頁)光緒五年(1879)水災1.玉田、薊運河(今河北玉田縣,天津市寶坻區一帶)、階州(今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文縣(今甘肅文縣)。2.登州各屬(今山東蓬萊、棲霞、招遠、萊陽等地)。3.文縣、階州(今甘肅文縣、隴南市武都區)。4.永嘉(今浙江永嘉縣)。5.莘縣(今山東莘縣)。6.曆城(今山東濟南市曆城區)。1.五月,玉田、薊運河決;階州大水;文縣大水,城垣傾圮,淹沒一萬八百三十餘人。(卷40《災異誌一》)2.五月,登州各屬大雨四十餘日。(卷42《災異誌三》)3.六月,文縣南河、階州西河先後水漲,淹沒人畜無算。(卷40《災異誌一》)4.六月二十一日,永嘉大風雨,壞官廳民居。(卷42《災異誌三》)5.八月,莘縣霪雨十日方止。(卷42《災異誌三》)6.五年,(黃河)決曆城溞溝。明年,複決。(卷126《河渠誌一》)蟲災1.河南(今河南省)。
2.烏拉特、阿拉善等旗(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3.江、皖(今江蘇、安徽省)。4.三原(今陝西三原縣)。1.(五月)壬午,河南蝗。(卷23《德宗本紀一》)2.(六月)己未……烏拉特、阿拉善等旗蝗。(卷23《德宗本紀一》)3.(八月)乙卯,江、皖各屬蝗。(卷23《德宗本紀一》)4.五月,三原鼠食禾殆盡。(卷42《災異誌三》)地震1.隴右諸州縣(今甘肅、新疆大部分地區)、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市)、京山(今湖北京山縣)。2.階、文、西和(今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文縣、西和縣等地)。3.重慶等府縣(今重慶市等地)。4.文縣(今甘肅文縣)。1.五月初十日,隴右諸州縣同時地震。十二日,光化地震。十三日,京山地震。(卷44《災異誌五》)2.(五月)階、文、西和地震曆十有三日。(卷23《德宗本紀一》)3.(九月)己亥,重慶等府縣地震,賑之。(卷23《德宗本紀一》)4.五月,文縣山崩。(卷44《災異誌五》)風災1.蘄州(今湖北蘄春縣南)。2.寧海、文登、海陽、榮成(今山東煙台市牟平區、文登市、海陽市、榮成市)、萊陽(今山東萊陽市)。3.永嘉(今浙江永嘉縣)。1.五月,蘄州大風拔木。(卷44《災異誌五》)2.六月十四日,寧海、文登、海陽、榮成大風,拔木壞屋。二十四日,萊陽怪風突起,屋瓦皆飛,民房被揭去樑棟椽柱,不知所之,拔大樹無算。(卷44《災異誌五》)3.六月二十一日,永嘉大風雨,壞官廳民居。(卷42《災異誌三》)光緒六年(1880)水災1.福山(今山東煙台市福山區)。2.東明(今山東東明縣)。1.三月,福山大雨。(卷42《災異誌三》)2.(冬十月)己酉,東明河決。(卷23《德宗本紀一》)旱災1.甘泉、魚台、邢台(今陝西甘泉縣,山東魚台縣西南部,河北邢台市)。1.秋,甘泉、魚台、邢台旱。(卷43《災異誌四》)地震1.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市)。1.十月,光化地震。(卷44《災異誌五》)雹災1.均州(今湖北均縣)。1.夏,均州雨雹,大如雞卵。(卷40《災異誌一》)饑荒史料:六年秋,邢台饑。(《災異誌五》第1654頁)火災1.武昌縣(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區)。1.十一月,武昌縣北市火。(卷41《災異誌二》)光緒七年(1881)水災1.灤州(今河北灤縣)。1.秋,灤州霪雨連旬。(卷42《災異誌三》)蟲災1.武清(今天津市武清區)。2.臨朐(今山東臨朐縣)。1.六月,武清蝗。(卷40《災異誌一》)2.七月,臨朐蝗。(卷40《災異誌一》)地震1.太平(今浙江溫嶺市)。2.甘肅、台灣(今甘肅、台灣省)。3.東光(今河北東光縣)、禮縣(今甘肅禮縣)。
4.西寧丹噶爾廳(今青海湟源縣)。1.四月,太平地震;五月又震。(卷44《災異誌五》)2.(九月)甘肅、台灣地震。(卷23《德宗本紀一》)3.十月二十日,東光地震;二十五日複震。禮縣地震,震斃四百八十人,傾倒民房四千有奇,牲畜無算。(卷44《災異誌五》)4.十一月初二日,西寧丹噶爾廳地震。(卷44《災異誌五》)風災1.永嘉(今浙江永嘉縣)。1.七月,永嘉大風拔木。(卷44《災異誌五》)霜凍1.黃岡(今湖北黃岡市)。1.十二月,黃岡雨木冰。(卷42《災異誌三》)饑荒史料:七年,通州等州縣饑。(《災異誌五》第1654頁)光緒八年(1882)水災1.武昌、德安(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區、安陸市)、常山(今浙江常山縣)。2.宜城(今湖北宜城市)。3.山東惠民、商河、濱州(今山東惠民縣、商河縣、濱州市)。4.曆城(今山東濟南市曆城區)。5.均州(今湖北均縣)。1.三月,武昌、德安大水;常山大水,田禾盡淹,秋複大水。(卷40《災異誌一》)2.秋,宜城霪雨傷禾稼。(卷42《災異誌三》)3.九月乙酉,河決山東惠民、商河、濱州。(卷23《德宗本紀一》)4.(冬十月)壬戌,河決曆城。(卷23《德宗本紀一》)
5.冬,均州霪雨彌月。(卷42《災異誌三》)旱災1.均州、雲夢、鶴峰州(今湖北均縣、雲夢縣、鶴峰縣)。1.六月,均州、雲夢、鶴峰州旱。(卷43《災異誌四》)蟲災1.玉田(今河北玉田縣)。2.直隸(今河北省)。1.春,玉田蝻生。(卷40《災異誌一》)2.(五月)庚戌,直隸蝗。(卷23《德宗本紀一》)校注:據安維峻《甘肅新通誌》卷二:“光緒八年春二月初八日醜刻,西和縣地震有聲。”故地震第1條“西利”為“西和”之誤寫。地震1.西利(今甘肅西和縣)。2.南樂、望都(今河南南樂縣,河北望都縣)。1.二月初八日,西利地震。(卷44《災異誌五》)2.七月,南樂、望都地震。(卷44《災異誌五》)風災1.孝義廳(今陝西柞水縣)。1.三月,孝義廳大風拔木。(卷44《災異誌五》)雹災1.均州(今湖北均縣)。2.皋蘭(今甘肅皋蘭縣)。1.四月十一日,均州雨雹,大如鵝卵,袤百餘裏,廣十餘裏;二十五日,複雨雹,災尤重。(卷40《災異誌一》)2.八月,皋蘭雨雹,大如雞卵。(卷40《災異誌一》)火災1.江蘇文廟(今江蘇蘇州文廟)。1.二月己未,江蘇文廟火。(卷23《德宗本紀一》)光緒九年(1883)水災1.玉田、孝義廳、皋蘭、順天(今河北玉田縣,陝西柞水縣,甘肅皋蘭縣,北京市)。2.曆城,齊河(今山東濟南市曆城區、齊河縣)。3.曆城、齊東、利津(今山東濟南市曆城區、鄒平縣西北部、利津縣)。4.化平廳(今寧夏涇源縣)。5.災區未詳。6.齊東、蒲台、利津(今山東鄒平縣西北部、濱州市蒲城鄉、利津縣)。1.正月,玉田、孝義廳、皋蘭、順天大水。(卷40《災異誌一》)2.(二月)戊午,山東河決曆城,齊河諸縣民墊壞,命遊百川等賑撫災民。(卷23《德宗本紀一》)3.六月庚戌,山東河決,壞曆城、齊東、利津民墊,諭堵塞賑撫並行。(卷23《德宗本紀一》)4.六月,化平廳大雨,水深四五尺,傷禾稼。(卷42《災異誌三》)5.(八月)壬子,永定河決。(卷23《德宗本紀一》)6.(冬十月)辛未,河決齊東、蒲台、利津。(卷23《德宗本紀一》)蟲災1.邢台(今河北邢台市)。1.夏,邢台蝗。(卷40《災異誌一》)地震1.寧津(今山東寧津縣)。2.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市)。1.十二月二十二日,寧津地震。(卷44《災異誌五》)2.三月,光化馬窟山裂。(卷44《災異誌五》)風災1.安陸(今湖北安陸市)。1.三月初八日,安陸大風拔木。(卷44《災異誌五》)雹災1.山丹(今甘肅山丹縣)。2.孝義廳(今陝西柞水縣)。1.七月初四日,山丹雨雹,大如雞卵。(卷40《災異誌一》)2.九月初二日,孝義廳雨雹,大如雞卵。(卷40《災異誌一》)饑荒史料:九年秋,鶴峰州大饑。(《災異誌五》第1654頁)光緒十年(1884)水災。
1.曆城等縣(今山東濟南市等地)。2.東明(今山東東明縣)。3.太平(未詳)。4.畿東(今河北遵化市周圍地區)。5.災區未詳。1.(六月)甲戌,河決曆城等縣。(卷23《德宗本紀一》)2.(八月)甲戌,河決東明。(卷23《德宗本紀一》)3.八月,太平大雨,衝沒廬舍。(卷42《災異誌三》)4.光緒十年,畿東大水。(卷451《列傳》238《金福曾傳》)5.永定河決,詔樹銘往勘。(卷442《列傳》229《徐樹銘傳》)地震1.東光(今河北東光縣)。2.西利(今甘肅西和縣)。3.普洱(今雲南普洱市)。1.十月二十二日,東光地震。(卷44《災異誌五》)2.十一月二十九日,西利地震。(卷44《災異誌五》)3.(十一月)癸醜,普洱地震。(卷23《德宗本紀一》)雹災1.興山(今湖北興山縣)。2.灤州(今河北灤縣)。1.五月二十五日,興山大雨雹,傷稼。(卷40《災異誌一》)2.八月,灤州大雨雹。(卷40《災異誌一》)校注:據《甘肅新通誌》卷二:“光緒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夜,秦州、西和等處地大震,有聲如雷。”故地震第2條“西利”為“西和”之誤。光緒十一年(1885)水災1.惠民,沾化(今山東惠民縣、沾化縣)。2.山東長清(今山東濟南市長清區)。3.蕭家莊、溞溝(今山東濟南市舊鎮)、齊河(今山東齊河縣)。1.五月,黃河溢,惠民徒駭河溢,沾化大水。(卷40《災異誌一》)2.(秋七月)壬戌,河決山東長清。(卷23《德宗本紀一》)3.十一年,蕭家莊、溞溝再決,又決齊河趙莊。(卷126《河渠誌一》)旱災1.東光(今河北東光縣)。1.秋,東光旱。(卷43《災異誌四》)地震1.秦州(今甘肅天水市秦州區)。2.武昌(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區)。3.雲南(今雲南祥雲縣)。1.(二月)辛巳,秦州地震。(卷23《德宗本紀一》)2.九月二十七日,武昌地震。(卷44《災異誌五》)3.(十一月)乙巳,雲南地震。(卷23《德宗本紀一》)風災1.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市)。1.五月,光化大風拔木。(卷44《災異誌五》)饑荒史料:十一年夏,沾化饑。(《災異誌五》第1654頁)光緒十二年(1886)水災1.山東黃河南岸(今山東黃河故道部分地區)。2.河套圈(今山東曆城縣境)、濟陽、惠民、章丘、壽張(今山東濟陽縣、惠民縣、章丘市北部、陽穀縣壽張鎮)。3.太平(未詳)。4.永平(今河北盧龍縣)。5.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區)。
1.二月乙醜朔,山東黃河南岸決。(卷23《德宗本紀一》)2.六月,(黃河)再決河套圈,又決濟陽王家圈、惠民姚家口、章丘河王莊、壽張徐家沙窩。(卷126《河渠誌一》)3.七月十四日,太平大風雨,二十日始止。(卷42《災異誌三》)4.(八月)戊辰,以北運河決口漫溢,撥庫帑十萬充永平各府急賑,再發內帑二萬濟之。(卷23《德宗本紀一》)5.十二年,通州潮白河之平家甿漫口,東趨入箭杆河。(卷127《河渠誌二》)旱災1.金州(今遼寧大連市金州區)。1.金州蝗,旱魃為虐。(卷453《列傳》240《慶裕傳》)蟲災1.金州(今遼寧大連市金州區)。1.金州蝗,旱魃為虐。(卷453《列傳》240《慶裕傳》)地震1.丘北(今雲南丘北縣)。2.河州(今甘肅臨夏一帶)。1.(夏四月)丘北地震。(卷23《德宗本紀一》)2.六月,河州草領山崩。(卷44《災異誌五》)風災1.涇州(今甘肅涇川縣及西北、東南地區)。2.太平(未詳)。1.六月,涇州大風拔木。(卷44《災異誌五》)2.七月十四日,太平大風雨,二十日始止。(卷42《災異誌三》)雹災1.莊浪(今甘肅莊浪縣)、無極(今河北無極縣)。1.五月二十日,莊浪大雨雹,無極大雨雹。(卷40《災異誌一》)火災1.廣西州(今雲南瀘西縣)。1.(夏四月)丘北地震及廣西州火,賑之。(卷23《德宗本紀一》)光緒十三年(1887)水災1.德安(今江西德安縣)。2.山東境(今山東與河南濮陽交界地區)。3.災區未詳。4.沁河決(災區未詳)、平彝(今雲南富源縣)、鄭州(今河南鄭州市區)。5.灤州、洮州(今河北灤縣,甘肅臨潭縣)。1.閏四月,德安大雨三日,水高五六尺。(卷42《災異誌三》)2.(六月)丁未,開州大辛莊河溢,灌山東境。(卷23《德宗本紀一》)3.(秋七月)庚申,永定河、潮白河先後並溢。(卷23《德宗本紀一》)4.(八月)甲辰,沁河決。賑平彝水災。丙午……鄭州河決,南入於淮,褫河督成孚職,留任。(卷23《德宗本紀一》)5.秋,灤州、洮州大水。(卷40《災異誌一》)旱災1.靖遠、東光(今甘肅靖遠縣,河北東光縣)。1.七月,靖遠、東光旱。(卷43《災異誌四》)地震1.河州(今甘肅臨夏一帶)。2.石屏、建水(今雲南石屏縣、建水縣)。1.十二月甲戌,河州地震。(卷44《災異誌五》)2.(十二月)壬寅,石屏、建水地震。(卷23《德宗本紀一》)饑荒史料:十三年冬,洮州、永昌饑。(《災異誌五》第1654頁)光緒十四年(1888)水災1.災區未詳。2.長垣(今河南長垣縣)。3.北運河紅廟(今河北香河縣紅廟村)。1.(七月)甲子,永定河複決。(卷23《德宗本紀一》)2.是年七月,(黃河)決長垣範莊。(卷126《河渠誌一》)3.北運河紅廟漫口,全勝率軍堵塞,詔以總兵記名。(卷457《列傳》244《董履高傳》)蟲災1.泰安(今山東泰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