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參考文獻(2 / 3)

[193]徐道一、安振聲、裴申:《宇宙因素與地震關係的初步探討》,載《天體測量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80),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陝西天文台編輯出版,1981年。

[194]任振球、李致森:《行星運動對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影響》,載《全國氣候變化學術討論會文集》(1978),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195]王紹武:《近代氣候變化的研究》,載《紀念科學家竺可楨論文集》,科學普及出版社,1982年版。

[196]韓曼華、史輔成:《黃河一八四三年洪水重現期考證》,《人民黃河》,1982年第4期。

[197]徐道一、李樹菁、高建國:《明清宇宙期》,《大自然探索》,1984年第4期。

[198]劉光遠、徐瑞珍、張先恭:《祁連山圓柏的最後年表》,《氣象》,1984年第11期。

[199]任振球:《天體運動與地震關係的若幹統計事實》,《地震研究》,1985年第5期。

[200]任振球:《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的異常期及其天文成因》,《農業考古》,1986年第1期。

[201]陳先德:《黃河曆史洪水研究中值得探討的問題》,《人民黃河》,1986年第4期。

[202]任振球、張國棟等:《群發性地球異常事件》,《科學》,1986年第4期。

[203]高建國:《災害學概說(續)》,《農業考古》,1986年第2期。

[204]李樹菁:《明清宇宙期宏觀異常自然現象分析》,載《曆史自然學進展》,海洋出版社,1988年版。

[205]戴逸:《重視近代災荒史的研究》,《光明日報》,1988年11月23日。

[206]徐好民:《地殼運動與災異群發》,《災害學》,1988年第1期。

[207]李文海:《論近代中國災荒史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8年第6期。

[208]李文海等:《晚清的永定河患與順、直水災》,《北京社會科學》,1989年第3期。

[209]寇宗基、邸建平:《康基田治河詩簡論》,《晉陽學刊》,1989年第5期。

[210]張家誠、王立:《道光三年(1823)華北大水初析》,《災害學》,1990年第4期。

[211]張健民:《明清農業墾殖論略》,《中國農史》,1990年第4期。

[212]楊上池:《我國收回檢疫主權的鬥爭》,載《中華醫史雜誌》,1990年第1期。

[213]徐道一:《嚴重自然災害群發期與社會發展》,載馬宗晉等編:《災害與社會》,地震出版社,1990年版,第295~297頁。

[214]李文海:《清末災荒與辛亥革命》,《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215]姚魯峰:《19世紀是我國特大暴雨洪水發生期》,《災害學》,1991年第3期。

[216]周正良:《驅蝗神劉猛將軍的來曆和流變》,載《中國民間文化——稻作文化與民間信仰調查》第5輯,學林出版社,1992年版。

[217]夏明方:《也談“丁戊奇荒”》,《清史研究》,1992年第4期。

[218]夏明方:《清季“丁戊奇荒”的賑濟及善後問題初探》,《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2期。

[219]王澈:《清代楠木采辦史料選》,《曆史檔案》,1993年第3期。

[220]李向軍:《清代前期的荒政與吏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3年第3期。

[221]張家誠:《1823年(清道光三年)我國特大水災及影響》,《應用氣象學報》,1993年第3期。

[222]高建國:《自然災害群發期的發現和進展》,載《曆史自然學的理論與實踐》,學苑出版社,1994年版。

[223]孔蔚:《江西的劉猛將軍廟與蝗災》,《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

[224]高建國:《自然災害基本參數研究(一)》,《災害學》,1994年第4期。

[225]藍勇:《明清時期的皇木采辦》,《曆史研究》,1994年第6期。

[226]王淑芬:《清代治山防洪環保策略之探討——以長江流域為中心》,《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227]趙岡:《清代的墾殖政策與棚民活動》,《中國曆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3期。

[228]謝高潮:《淺談同治初年蘇浙皖的疫災》,《曆史教學問題》,1996年第2期。

[229]李根蟠:《荒政研究中的拓荒之作》,《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3期。

[230]曹樹基:《鼠疫流行與華北社會的變遷(1580~1644)》,《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231]杜慕文:《中國古代自然災害史概說》,《農業考古》,1997年第3期。

[232]李文海:《中國近代災荒與社會穩定》,載《中外曆史問題八人談》,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版。

[233]周翔鶴、米紅:《明清時期中國的氣候和糧食生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8年第1期。

[234]吳濤、周中健:《劉猛將軍信仰與吳中稻作文化》,《農業考古》,1998年第1期。

[235]張芳:《清代南方山區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中國農史》,1998年第2期。

[236]倪根金:《中國曆史上的蝗災及治蝗》,《曆史教學》,1998年第6期。

[237]葉依能:《清代荒政述論》,《中國農史》,1998年第4期。

[238]夏明方:《從清末災害群發期看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曆史條件——災荒與洋務運動研究之一》,《清史研究》,1998年第1期。

[239]郭鍾義:《地球上還有多少水》,《光明日報》,1999年3月22日。

[240]夏明方:《中國早期工業化階段原始積累過程的災害史分析——災荒與洋務運動研究之二》,《清史研究》,1999年第1期。

[241]餘新忠:《道光三年蘇州大水及各方之救濟——道光時期國家、官府和社會的一個側麵》,載《中國社會曆史評論》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42]王業鍵、黃瑩玨:《清代中國氣候變遷、自然災害與糧價的初步考察》,《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1期。

[243]池子華:《近代農業生產條件的惡化與流民現象——以淮北為例》,《中國農史》,1999年第2期。

[244]康沛竹:《晚清災荒頻發的政治原因》,《社會科學戰線》,1999年第3期。

[245]謝琦:《清代廣東地區瘟疫的初步考察》,載胡春惠主編:《兩岸三地研究生視野下的近代中國研討會論文集》,香港珠海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0年版。

[246]鄒清麗:《地質學家推斷我國大陸由兩大板塊碰撞而成》,載《光明日報》,2000年11月21日。

[247]王衛平:《清代江南地區的育嬰事業圈》,《清史研究》,2000年第1期。

[248]王金香:《近代北中國旱災的特點》,《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249]王建革:《清代華北的蝗災與社會控製》,《清史研究》,2000年第2期。

[250]史培軍:《三論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自然災害學報》,2000年第3期。

[251]陽光寧、汪誌國:《周馥與直隸河道的治理》,《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252]曾思平:《清代廣東養濟院初探》,《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253]楊劍利:《晚清社會災荒救治功能的演變——以“丁戊奇荒”的兩種賑濟方式為例》,《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54]陳鋒:《清代財政支出政策與支出結構的變動》,《江漢論壇》,2000年第5期。

[255]滿誌敏:《光緒三年北方大旱的氣候背景》,《複旦學報》,2000年第6期。

[256]王金香:《近代北中國旱災成因探析》,《晉陽學刊》,2000年第6期。

[257]黃長義:《人口壓力與清中葉經濟社會的病變》,《江漢論壇》,2000年第12期。

[258]江沛:《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華北區域的災害與農村社會變動》,載《中國社會曆史評論》第3卷,中華書局,2001年版。

[259]張建民:《明清時期的洪澇災害與江漢平原農村生活》,載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編《自然災害與中國社會曆史結構》,複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60]尹玲玲:《社會經濟結構的轉換與洪澇災害——以明清時期兩湖平原為中心》,載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編《自然災害與中國社會曆史結構》,複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61]李玉尚、曹樹基:《18~19世紀的鼠疫流行與雲南社會變遷》,載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編《自然災害與中國社會曆史結構》,複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62]曹樹基、李玉尚:《鼠疫流行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載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編《自然災害與中國社會曆史結構》,複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63]董龍凱:《黃河災害與近代山東的河神信仰、社會生活習俗》,載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編:《自然災害與中國社會曆史結構》,複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64]劉仁團:《“丁戊奇荒”對山西人口的影響》,載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編:《自然災害與中國社會曆史結構》,複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65]閔宗殿:《關於清代農業自然災害的一些統計——以〈清實錄〉記載為根據》,《古今農業》,2001年第1期。

[266]薛平拴:《明清時期陝西境內的人口遷移》,《中國曆史地理論叢》,2001年第1輯。

[267]吳洪琳:《論清代陝西社倉的區域性特征》,《中國曆史地理論叢》,2001年第1輯。

[268]卞利:《論清初淮河流域的自然災害及其治理對策》,《安徽史學》,2001年第1期。

[269]吳滔:《清代江南地區社區賑濟發展簡況》,《中國農史》,2001年第1期。

[270]牛淑萍:《清代山東移民東北述論》,《煙台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271]黃蘭田:《清代漢口的火災與迷信》,《武漢文史資料》,2001年第1期。

[272]劉正剛:《明清閩粵贛地區虎災考述》,《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73]趙培娟、吳蓁:《河南省區域性冰雹天氣特征及預報》,《河南氣象》,2001年第2期。

[274]王振忠:《清代徽州民間的災害、信仰及相關習俗:以婺源縣浙源鄉孝悌裏凰騰村文書〈應酬便覽〉為中心》,《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75]李延興、耿洪、胡新康、帥平、張中伏:《大地震緯向分布的基本規律與動力學解釋》,《地震》,2001年第2期。

[276]餘新忠:《嘉道之際江南大疫的前前後後——基於近世社會變遷的考察》,《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77]李玉尚、曹樹基:《鹹同年間的鼠疫流行與雲南人口的死亡》,《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78]餘新忠:《清代江南瘟疫對人口之影響初探》,《中國人口科學》,2001年第2期。

[279]池子華、李紅英:《晚清直隸災荒及減災措施的探討》,《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80]張穎華:《清朝前期湖南賑災初探》,《船山學刊》,2001年第3期。

[281]盧經:《乾隆朝捐監冒賑眾貪案》,《曆史檔案》,2001年第3期。

[282]王文宇、王靜愛:《基於三種信息源的中國冰雹災害區域分異研究》,《地理研究》,2001年第3期。

[283]吳滔:《清代江南社區賑濟與地方社會》,《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

[284]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輯:《乾隆三年寧夏府地震史料》,《曆史檔案》,2001年第4期。

[285]蘇鳳格:《康熙時期黃淮水災成因探析》,《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4期。

[286]馬雪芹:《明清黃河水患與下遊地區的生態環境變遷》,《江海學刊》,2001年第5期。

[287]牛敬忠:《清代同治光緒年間賑災中的捐納》,《內蒙古師大學報》,2001年第5期。

[288]王子今:《兩漢的沙塵暴記錄》,《尋根》,2001年第5期。

[289]郝平:《山西“丁戊奇荒”的人口亡失情況》,《山西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

[290]餘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療事業探析——論清代國家與社會對瘟疫的反應》,《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291]王葉紅:《光緒三十二年徐淮海災賑中的官義合辦》,《江西社會科學》,2001年第12期。

[292]郝平:《也談山西“丁戊奇荒”之原因》,《華北鄉村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

[293]李玉尚:《近代中國的鼠疫應對機製》,《曆史研究》,2002第1期。

[294]周家斌:《暖冬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中國減災》,2002年第1期。

[295]方瀟:《清代救災法律製度述評》,《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第1期。

[296]李延興、楊國華、楊世東、郭良遷:《根據現代地殼垂直運動劃分中國大陸活動地塊邊界的嚐試》,《地震學報》,2002年第1期。

[297]趙蘭亮:《清至民國時期山東震災的初步數量分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2年l期。

[298]王衛平、顧國梅:《林則徐的荒政思想與實踐——以江蘇省為中心的考察》,《中國農史》,2002年第1期。

[299]李玉尚:《近代民眾和醫生對鼠疫的觀察和命名》,《中華醫史雜誌》,2002年第1期。

[300]申學鋒:《清代財政收入規模與結構變化述論》,《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301]趙淑玲:《黃河流域災害問題的曆史透視》,《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302]夏明方:《洋務思潮中的荒政近代化構想及其曆史地位——災荒與洋務運動研究之三》,《北京檔案史料》,2002年第2期。

[303]唐占英、曾新峰:《暖冬過後要重視果園病蟲害防治》,《煙台果樹》,2002年第2期。

[304]馬萬明:《明清時期防治蝗災的對策》,《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305]代洪亮:《民間記憶的重塑:清代山東的驅蝗神信仰》,《濟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306]遊修齡:《中國蝗災曆史和治蝗觀》,《尋根》,2002年第4期。

[307]倪玉平:《試論清代的荒政》,《東方論壇》,2002年第4期。

[308]閔宗殿:《清代蘇浙皖蝗災研究》,《中國農史》,2002年第4期。

[309]王瑛、王靜愛等:《中國農業雹災災情及其季節分區》,《自然災害學報》,2002年第4期。

[310]倪玉平:《清代水旱災害原因初探》,《學海》,2002年第5期。

[311]丁建軍:《順康時期的河道總督探討》,《瓊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

[312]餘新忠:《鹹同之際江南瘟疫探略——兼論戰爭與瘟疫之關係》,《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5期。

[313]魏章柱:《清代台灣自然災害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

[314]倪玉平:《水旱災害與清代政府行為》,《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

[315]蔣湘梅、太華傑:《暖冬對農業的影響》,《中國減災雜誌》,2002年第6期。

[316]熊秋良:《清代湖南的慈善事業》,《史學月刊》,2002年第12期。

[317]徐心希:《明清時期閩南地區自然災害與民間信仰的特點》,《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下),2003年。

[318]郝平:《山西“丁戊奇荒”的受災強度》,載《山西區域社會史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

[319]曹才瑞、曹麗芳:《近500年來山西中部地區早澇的階段性準周期演變規律初探》,載《山西區域社會史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

[320]曹樹基:《光緒年間雲南鼠疫的流行模式——以市鎮和村莊為基礎的研究》,中山大學曆史人類學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主編:《曆史人類學學刊》第一輯,香港科技大學出版,2003年。

[321]郭春梅:《河東“丁戊奇荒”探研——以河東碑刻為主》,載《山西區域社會史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

[322]董昭凱、孔祥欣:《雷電與火災》,《山東消防》,2003年第1期。

[323]郭春梅:《光緒初年山西旱災初探》,《中國地方誌》,2003年第1期。

[324]李自華:《清代婺源的自然災害與地方社會自救》,《農業考古》,2003年第1期。

[325]餘新忠:《清代江南種痘事業探論》,《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

[326]袁瀅瀅:《光緒初年山東的旱災與賑濟》,《山東省農業幹部管理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327]郝平:《山西“丁戊奇荒”的時限和地域》,《中國農史》,2003年第2期。

[328]丁鐵、孫洪江:《暖冬對五常農業生產的影響》,《黑龍江氣象》,2003年第2期。

[329]朱滸:《二十世紀清代災荒史研究述評》,《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

[330]姚兆餘:《明清時期河湟地區人地關係述論》,《開發研究》,2003年第3期。

[331]蘇全有:《有關近代河南災荒的幾個問題》,《殷都學刊》,2003年第4期。

[332]張維慎:《人類活動與寧夏森林的變遷》,《古今農業》,2003年第4期。

[333]任俊華:《天行有常與生態倫理——荀子的生態倫理思想審視》,《湖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

[334]王衛平、黃鴻山:《清代江南地區的鄉村社會救濟——以市鎮為中心的考察》,《中國農史》,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