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陳榴:《古代的“疫”與“驅疫”》,《尋根》,2003年第5期。
[336]龔勝生:《中國疫災時空分布變遷規律研究》,《地理學報》,2003年第6期。
[337]汪誌國、丁曉雷:《周馥與山東黃河的治理》,《安徽史學》,2003年第6期。
[338]孟慶雲:《霍亂的流行與公共衛生建設》,《中國中醫藥報》,2003年8月4日。
[339]徐國利:《清代中葉安徽省淮河流域的自然災害及其危害》,《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340]閔宗殿:《明清時期東南地區疫情研究》,《學術研究》,2003年第10期。
[341]高洪鈞:《〈行水金鑒〉作者考辨》,《文獻》,2004年第1期。
[342]林富士:《中國疾病史研究芻議》,《四川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343]黃鴻山、王衛平:《清代社倉的興廢及其原因——以江南地區為中心的考察》,《學海》,2004年第1期。
[344]於誌勇撰:《清代內蒙古西部地區的荒政初探》,《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345]彭海雄:《1894年省港疫災研究》,《五邑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346]陸玉芹:《林則徐江蘇災賑述論》,《江南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347]徐心希:《明清時期閩台自然災害對媽祖信仰的影響》,《莆田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348]吳洪琳:《清代陝西社倉的經營管理》,《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349]徐道穩:《清代社會救濟製度初探》,《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350]劉海岩:《近代華北自然災害與天津邊緣化的貧民階層》,《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351]雷妮、王日根:《清代寶慶府社會救濟機構建設中的官民合作——以育嬰堂和養濟院為中心》,《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352]郭春梅:《光緒年間河東“丁戊奇荒”及啟示》,《中共山西省委黨校省直分校學報》,2004年第3期。
[353]曾傑麗:《林則徐在荒政實踐中的選才用人思想》,《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354]楊鵬程:《清代後期湖南的蟲災、風災、雹災和冰凍雪災》,《災害學》,2004年第3期。
[355]潘紹煥:《板塊構造學說與地震》,《郵電設計技術》,2004年第3期。
[356]陳樺:《清代防災減災的政策與措施》,《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357]王守恩、劉安榮:《17~19世紀西教在山西的傳播》,《晉陽學刊》,2003年第3期。
[358]楊鵬程:《清朝後期湖南水災研究》,《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359]董龍凱:《近代山東黃河泛區的臨災措施及評價》,《史學月刊》,2004年第3期。
[360]包紅梅:《清代內蒙古地區災荒成因分析》,《前沿》,2004年第4期。
[361]趙令誌:《乾隆三年寧夏府地震考》,《寧夏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
[362]於誌勇:《清代內蒙古西部地區的自然災害淺析》,《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363]唐振柱、董柏青、唐誌敬:《清代廣西疫病流行病學初步考證分析》,《實用預防醫學》,2004年第4期。
[364]申學鋒:《晚清救災:政府的作為及其啟示》,《中國減災》,2004年第5期。
[365]鍾茂華:《中國火災史(秦朝~1949)簡析》,《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4年第5期。
[366]徐心希:《清代閩台地區自然災害及其救治辦法研究》,《自然災害學報》,2004年第6期。
[367]申學鋒:《清代財政支出規模與結構演變述略》,《學術研究》,2004年第7期。
[368]李琪:《1915年廣東乙卯水災災況及災後賑濟初探》,《廣州大學學報》,2004第11期。
[369]伍海平、曾素華:《黃淮水災與泗州城湮沒》,《學術界》,2004年增刊。
[370]徐國利:《清朝中期安徽淮河流域的自然災害、成因及其危害》,《學術界》,2004年增刊。
[371]馮賢亮:《清代江南沿海的潮災與鄉村社會》,《史林》,2005年第1期。
[372]魯克亮:《清代廣西蝗災研究》,《廣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373]於長水、龐作章、薑廣起:《地震、洪澇、海嘯等自然災害次生傳染病的流行病學問題與對策》,《口岸衛生控製》,2005年第1期。
[374]劉靜:《山西“丁戊奇荒”的應對措施》,《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375]林汀水:《明清福建的疫癘》,《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5年第1期。
[376]唐黎標:《明清皇宮突發的幾場火災》,《防災博覽》,2005年第1期。
[377]小川:《暖冬的影響有多大》,《醫藥保健雜誌》,2005年第1期。
[378]李濤平:《暖冬需防呼吸道道疾病》,《家庭醫藥》,2005年第1期。
[379]李三謀:《清代山西主要農田水利活動》,《古今農業》,2005年第2期。
[380]逯昀:《暖冬後巧防果園病蟲害》,《農村·農業·農民》,2005年第2期。
[381]張寶盈:《地震電磁成因假說》,《高原地震》,2005年第2期。
[382]陳業新:《近五百年來淮河中遊地區蝗災初探》,《中國曆史地理論叢》,2005年第2期。
[383]陳樺:《清代的河工與財政》,《清史研究》,2005年第3期。
[384]佳宏偉:《清代陝西南部的生態環境》,《古今農業》,2005年第3期。
[385]杜吳鵬、繆啟龍:《暖冬的氣象成因及對農林業的影響》,《安徽農業科學》,2005年第3期。
[386]趙英霞:《“丁戊奇荒”與教會救災——以山西為中心》,《曆史檔案》,2005年第3期。
[387]張家玉、劉正剛:《晚清火災及防禦機製探討:以廣州為例》,《安徽史學》,2005年第3期。
[388]高升榮:《清代淮河流域旱澇災害的人為因素分析》,《中國曆史地理論叢》,2005年第3期。
[389]高中華:《試論左宗棠的荒政思想及其邊疆救荒實踐》,《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3期。
[390]王娟:《“民本”與救荒——林則徐的救荒思想與實踐》,《古今農業》,2005年第3期。
[391]劉永剛、胡鵬:《淺論清代災荒與政府行為》,《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392]杜吳鵬、繆啟龍:《暖冬的氣象成因及對農林業的影響》,《安徽農業科學》,2005年第3期。
[393]趙彩萍、周晉紅等:《太原春季沙塵天氣特征分析》,《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年第4期。
[394]王黎明、蔡曉榮:《晚清時期中國對外賑災活動》,《曆史檔案》,2005年第4期。
[395]岑鬆:《清代岷江流域洪災成因略論》,《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396]尹娜、肖穩安:《區域雷災易損性分析、評估及易損度區劃》,《熱帶氣象學報》,2005年第4期。
[397]郭春梅:《河東碑刻中的光緒旱災》,《文獻》,2005年第4期。
[398]李文海:《進一步加深和拓展清代災荒史研究》,《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399]魯克亮、劉力:《略論近代中國的荒政及其近代化》,《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400]張豔麗:《“丁戊奇荒”之際晉南地方官員的善後措施——以解州知州馬丕瑤為例》,《晉陽學刊》,2005年第6期。
[401]楊玲:《中國冰雹災害及其危害》,《試教通訊》,2005年第7期(總第10期),地理專輯(二)。
[402]閻守誠:《自然災害與中國古代社會的治亂》,《光明日報》,2006年6月12日。
[403]張旭:《人為製造多胞胎實不可取》,《中國醫藥報》,2006年3月2日。
[404]張修桂:《洞庭湖演變的曆史過程》,載唐曉峰、黃義軍編《曆史地理學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405]楊增強等:《明清商洛:戰亂與災害對農業的影響》,《商洛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1期。
[406]薑洪源:《“甘肅冒賑案”:清代第一大貪汙案》,《檔案》,2006年第1期。
[407]韓麗:《晚清時期的山東慈善機構》,《中國減災》,2006年第1期。
[408]白麗萍:《清代兩湖平原的社倉建設》,《武漢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409]曹愛生:《清代兩淮鹽政中的社會救濟》,《鹽城工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410]張建民等:《饑荒與斯文:清代荒政中的生員賑濟》,《武漢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411]賴文、李永宸:《清代嶺南地區烈性傳染病防治專著》,《中醫文獻雜誌》,2006年第1期。
[412]張崇旺:《試論明清江淮地區的水旱災害與農業耕作的變遷》,《中國農史》,2006年第1期。
[413]賴文、張濤:《清代四川兩次霍亂嚴重流行》,《中華醫史雜誌》,2006年第1期。
[414]楊鵬程:《晚清湖南旱災研究》,《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415]徐愛信:《乾隆皇帝與地震救災》,《中國減災》,2006年第2期。
[416]楊鵬程:《清季湖南疫災與防治》,《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417]行龍:《明清以來晉水流域的環境與災害——以“峪水為災”為中心的田野考察與研究》,《史林》,2006年第2期。
[418]朱滸:《地方係譜向國家場域的蔓延——1900~1901年的陝西旱災與義賑》,《清史研究》,2006年第2期。
[419]牛淑貞:《18世紀清代中國之工賑工程建築材料相關問題探析》,《內蒙古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420]王肇磊、賀新枝:《論清代移民墾植對鄂西北地區環境的影響——以十堰市為例》,《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2期。
[421]王偉:《當代和清代黃河治理比較研究》,《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422]張豔麗:《嘉道時期的災荒與社會》,《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423]趙家才:《清代山東民間社會的災害救濟》,《內蒙古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424]劉樹友、王文濤:《清末民國時期秦東地區自然災害的預防及救治》,《商洛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425]高升榮:《清中期黃泛平原地區環境與農業災害研究——以乾隆朝為例》,《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426]賴莉雲:《晚清廣西的自然災害及賑災政策》,《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427]翁曉紅等:《明清時期疫病的預防思想與方法》,《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428]魏珂、劉正剛:《清代台灣疫災及社會對策》,《中國地方誌》,2006年第5期。
[429]孫華瑩:《徽商與明清徽州荒政》,《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430]王文濤、劉樹友:《清末民國時期秦東地區自然災害的嚴重後果》,《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431]琚新豐:《桑園暖冬過後話病蟲》,《山西農業》,2006年第7期。
[432]吳媛媛:《明清徽州災害初探》,《蘭州學刊》,2006年第7期。
[433]鍾曉:《雷擊為什麼會引起火災》,《中國消防》,2006年第14期。
[434]張海山、曾湘衡:《陳寶箴賑災興湘述略》,《文史博覽》,2006年第18期。
[435]李文海:《一場地震引發的政治反思》,《光明日報》,2007年2月9日。
[436]池子華、李紅英:《災荒與流民——以19、20世紀之交的直隸為中心》,載李文海、夏明方主編《天有凶年:清代災荒與中國社會》,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82~94頁。
[437]曹新宇:《從災荒曆史到災難隱喻:鄉村社會的曆史記憶及群體認同》,載李文海、夏明方主編《天有凶年:清代災荒與中國社會》,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465~478頁。
[438]馮賢亮:《旱魃為虐:清代江南的災害與社會》,載李文海、夏明方主編:《天有凶年:清代災荒與中國社會》,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201~239頁。
[439][澳大利亞]鄧海倫(Helen Dunstan):《試論留養資送製度在乾隆朝的一時廢除》,載李文海、夏明方主編《天有凶年:清代災荒與中國社會》,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112~145頁。
[440]餘新忠:《清代江南的衛生觀念與行為及其近代變遷初探》,載李文海主、夏明方編《天有凶年:清代災荒與中國社會》,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537~571頁。
[441]王日根:《清代蘇北水災民間救助機製及其效果》,載李文海主編《天有凶年:清代災荒與中國社會》,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288~297頁。
[442][日]堀地明著、張永江譯:《光緒三十二年江北大水與救荒活動》,載李文海主編《天有凶年:清代災荒與中國社會》,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353~389頁。
[443]李伯重:《19世紀江南的經濟蕭條與氣候變化》,載王利華主編《中國曆史上的環境與社會》,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117~125頁。
[444]曹樹基:《1894年鼠疫大流行中的廣州、香港和上海——以<申報>為中心》,載王利華主編《中國曆史上的環境與社會》,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322~342頁。
[445]李玉尚:《清代中後期江南地區的傳染病》,載王利華主編《中國曆史上的環境與社會》,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343~392頁。
[446]蘇新留:《晚清以來黃河災害對河南鄉村環境的影響》,《中州學刊》,2007年第1期。
[447]陳瑞:《明清時期徽州宗族的內部救濟》,《中國農史》,2007年第1期。
[448]倪玉平:《試論清朝的常平倉》,《石家莊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449]倪根金、謝萍:《曆史時期(1797~1958)西藏地區的雹災及其應對考述——以西藏地方曆史檔案資料研究為中心》,《農業考古》,2007年第1期。
[450]吳媛媛、何建木:《晚清徽州社會救濟體係初探——以光緒三十四年水災為例》,《中國曆史地理論叢》,2007年第2期。
[451]黃誌繁:《“跨地方”的意義及悖論——關於朱滸〈地方性流動及其超越〉的思考》,《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2期。
[452]馮磊、張金鍾:《清代鄉村疫病救助中道德資源的積極作用》,《中國醫學倫理學》,2007年第2期。
[453]楊鵬程:《清朝前期(1644~1839)湖南災荒頻仍的社會原因探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454]趙崔莉:《清代皖江圩區自然災害論略》,《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455]朱:《晚清關中農業災害與民間信仰風俗》,《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456]楊鬆水、朱定秀、孫瑋:《從嘉慶甲戌年皖中早災賑濟看清代社會救助的特點》,《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457]劉宗誌:《從政府到社會——清代慈善事業救助主體的轉變》,《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458]烏仁其其格:《清代呼和浩特地區社會救濟事業初探》,《內蒙古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459]王國敏:《農業自然災害的風險管理與防範體係建設》,《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第4期。
[460]和衛國:《災民流動與基層訴求的政府應對——以嘉慶六年京師、直隸水災為中心》,《石家莊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461]王衛平、黃鴻山:《清代慈善組織中的國家與社會——以蘇州育嬰堂、普濟堂、廣仁堂和豐備義倉為中心》,《社會學研究》,2007年第4期。
[462]董傳嶺:《晚清山東的疫災及其防治》,《前沿》,2007年第4期。
[463]王曙明:《試論乾隆三年寧夏府大地震的荒政實施》,《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464]劉宗誌:《清代慈善機構的地域分布及其原因》,《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465]李伯重:《“道光蕭條”與“癸未大水”——經濟衰退、氣候劇變及19世紀的危機在鬆江》,《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
[466]方福祥:《明清杭嘉湖慈善組織的特征分析——兼論公共領域與市民社會》,《浙江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
[467]周榮:《中國傳統荒政程序:理論與實踐——基於明清救荒書和兩湖地區賑濟實例的考察》,《江漢論壇》,2007年第6期。
[468]鞠明庫:《明代的自然災害及其社會影響》,《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7期。
[469]顏曉紅:《清代浙江地區城鎮發展與慈善組織》,《江漢論壇》,2007年第10期。
[470]卜風賢、馮利兵、彭莉:《明清時期減災政策與救災製度》,《中國減災》,2007年第11期。
[471]李劍鋒:《暖冬對農業生產和人體健康的影響》,《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年第11期。
[472]劉炳濤、石正偉:《〈清詩紀事〉中的鄉村社會》,《新學術論壇》,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