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中關村的一些服務設施
訪談程光勝
楊:從1954年第一次路過中關村到去年搬離中關村,您在這裏工作生活了半個世紀,親曆了中關村的變遷,請您再回憶一下中關村生活服務設施的變化。
程:我來的第一天住在17樓,就是現在“科內市場”對麵,郵局的樓上。第二天就搬到20樓,因為20樓是微生物所的單身宿舍。當時我就奇怪,有16樓、17樓、19樓、20樓,為什麼沒有18樓,18樓在哪兒呢,後來才知道18樓就是福利樓。
為什麼叫福利樓,就是從1956年落實知識分子政策以後,針對高級知識分子的生活需求而在這裏添置了一些生活設施,算是解決“福利”問題吧。福利樓的北端是中關村餐廳,就是現在郭林餐廳這個位置,當然沒這麼大,沒這麼排場。當時的廚師非常好,據說是張勁夫從北京飯店這些地方挖來的。困難時期,副研以上的研究人員有一種票,在這能吃到某些外麵沒有的東西,也算是一種“特供”。我記得李祿先先生有一次說我今天在那兒吃了胡蘿卜,可見那時候胡蘿卜都是很稀罕的東西。福利樓的中間部分是新華書店。南端是中關村茶點部,當時也是聞名海澱區的唯一的一個做西點的地方。周邊大學的教授都常來買糕點。在困難時期,那裏有麵包賣,那時候我們買一個饅頭是4分錢,它那兒的麵包是2毛一個,其實分量差不多,就是做得好吃些。那裏經常有高級點心,平常我們買一斤點心也就6毛多錢,它大概要5塊錢。所以一般我們是買不起的,但是可以供給高級研究人員。
福利樓的東麵是沒有樓梯上樓的,西麵有兩個門可以進去。西麵的南端,曾經是中關村的醫務室,後來醫務室就搬到現在科內市場那兒去了。一直到1960年,才蓋好了現在的中關村醫院,當時中關村醫院是科學院的醫院,後來也變成海澱區的了。
醫務室旁邊是中關村餐廳的廚房,最北端就是賣影印書的地方,這是第一層。第二層做什麼我不知道,第三層當時是科學院的一個高級俱樂部,也是給高級研究人員活動的地方。我記得那個時候就有打彈子球的,桌子是絲絨麵的,過去我隻是聽說過,沒見過。還有就是3樓中間,在中關村圖書館沒有建成之前,那裏是圖書館在中關村的辦事處,如果借書的話,先到這兒填條子,他們再到城裏王府井大街的科學院圖書館去拿。當時所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書都在那兒。後來放不下了,專利圖書部分就搬到了翠花胡同,1964年的時候我在那兒看了一個月的一年專利。後來才建的圖書館,位置在現在計算所的旁邊。當時隻是朝西的院子中東邊的小樓,後來建了馬路邊那個樓,小樓就變成書庫了,再後來才有了現在四環邊上這個大的圖書館,這個新大樓的位置,原來是中關村大操場。
我剛來的時候,中關村基本上沒有什麼運動設施。大操場那兒基本上就是一塊空地,並無所謂操場不操場。那時我從生物樓出來,就可以斜著穿過去,走到福利樓,然後到20樓睡覺,沒有任何阻攔。60年代才開始蓋了車庫、糧店,新華書店也搬了過來。再後來1963年左右又建了燈光球場。
當時的大操場,除了供人們日常鍛煉以外,還用來操練節日遊行隊伍,舉辦過多次科學院京區單位的運動會。另外,它也是大集會的場所,比如開什麼宣判大會。“文革”中更是常在這裏舉行名目繁多的批鬥會、聲討會、紀念會,最有名就是1966年9月7日大會,周恩來總理在這兒講話,號召“抓革命、促生產”。在“文革”中有一段時期,在這兒搭了許多排席棚,供貼大字報用的。1968年開始,毛主席指示深挖洞,所以就在大操場開始修地下人防工事,修了很多年,大概快到地震的時候還沒有修完。另外,“文革”前在大操場的西南角修建了燈光球場,四周有階梯式座位,可以開大會,也經常舉辦文體節目表演,賣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