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另外還有兩個運動場地現在沒有了。第一個就是現在行管局的那個樓,福利樓的西邊,郵局的南邊,蓋這兩棟樓之前,在1961年的時候,冬天做過滑冰場,後來又做過網球場,杜潤生、白介夫都在那兒打過網球。我住在20樓,每天都要從那裏經過。還有一個地方,就是現在“俏江南”偏東北一點那個地方,動物所對麵,那裏也做過滑冰場。我1965年的冬天每天早晨7點到8點在那兒滑冰,然後吃飯、上班。後來那裏蓋了87、88樓,就是陳景潤住過的地方。
還有一個運動設施是遊泳池。在物理所的北麵,是1965年毛澤東號召大家到大江大海裏去經風浪時開始建的,郭沫若用自己的稿費買的材料,全院職工出勞力修建的,我們都去勞動了。可見,當時科學院的運動設施還是可以的。
我來中關村的時候還沒有“四不要”禮堂。“四不要”禮堂是1958年的10月還是11月左右才開始興建。為什麼叫“四不要”呢?因為到處“大躍進”,基建項目太多,建築物資緊張,科學院的設計部門提出不要水泥,不要鋼筋,不要木材,不要磚瓦,蓋一個禮堂,實際上是“大躍進”浮誇風的產物,到1961年就已經因為發現隱患而加固過。1963年開始,張勁夫領導在院裏成立了一個勞動隊,不僅是勞動,還要學習毛澤東思想,每期一個月,大家輪著來。我當時沒資格進院裏的勞動隊,但是我進了所裏的勞動隊,我是所裏的一個勞動“常委”,凡是勞動基本上都叫我去。那時候主要是種樹,像我們所東樓門口的樹,還有北區14樓前麵那個花園,全是那時候種起來的。不過,要說明,當年中關村林蔭大道的那些樹可不是我們種的,應該是北京市管城市綠化的部門搞的。我電腦裏有一張掃描的照片,是我們所同事賈盤星先生當年在林蔭大道上拍的,那可以算是中關村的一景。
在我的印象裏,北區最早的鍋爐房,就是現在中關村二小那兒。鍋爐房同時還是洗澡間。這個鍋爐房可能就是給北區的這幾棟宿舍樓供暖。而各個所自己都有鍋爐房。微生物所東樓的鍋爐房就在東樓的一層最東邊的北側,我還去燒過鍋爐。現在北區的這個鍋爐房是1968年才開始建的。建這個鍋爐房我也是在勞動改造,那裏還有我砌的磚。原來這裏是微生物所的發酵車間,這個車間大概1967、1968年就搬到東邊的中試工廠那兒去了。中關村二小也是上世紀70年代以後才建起來的。南邊的鍋爐房就在四十幾樓那邊。
楊:請您再簡單談一下北大技術物理樓的情況。
程:我不是搞物理的,沒有親曆,隻是聽北大的人談過一些。情況是這樣:自從1956年製定了“十二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以後,錢三強領導的近代物理所後來改名為原子能研究所,北大、清華也先後都建立了與研製原子彈有關的係。北大的技術物理係就是培養這方麵人才的。為了加強科學院與北大的合作,就在中關村原子能樓的北麵為北大蓋了技術物理實驗樓。那個樓是科學院和北大聯合起來建的。用的是科學院的圖紙和地皮,北大出錢。為了保密,這個樓對外稱作北大物理係的物理研究室。有一部分學生在這學習,就住在19樓。還有23、25、26號這三棟樓,也是北大蓋的,住著北大的教職工。我們雖然住得很近,但是沒有來往,因為是保密的。考慮到他們的學生、還有一部分教職工的吃飯問題,還在化學所現在客座公寓旁邊給他們建了一個小食堂,這個房子現在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