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特樓”往事(下)(1 / 3)

張勁夫曾經抓過一陣子中關村社區建設,我印象很深。那時候張勁夫要把中關村搞得更好,當時的口號我記不清了。反正開展大掃除,張勁夫親自帶頭,那時候各單位領導,包括所長、黨委書記、研究人員,都出來大掃除。再就是美化環境,像14樓前麵弄個花壇。張勁夫親自帶人種樹,我看見過。另外就是加強管理,注重安全,沿著北區建起一道鬆牆,我記得是帶刺的,然後還圍上鐵絲網,外麵是鬆樹,裏麵是鐵絲網。住戶每人發一個金屬的小牌,我記得上頭寫的是“科院”的拚音字母,大人、小孩都佩在胸前,等於是出入證,沒有那個你還不能進來。

李佩教授那個時候在西郊辦公室當副主任,成立了一個管這幾個樓的居委會,歸李佩親自領導。居委會裏有趙忠堯的夫人,梁樹權的夫人,鄧叔群的夫人,清一色,全是由“學部委員”的夫人組成的,把這三個樓管得井井有條。

中關村的孩子們一般學習比較好。我原來在北池子小學上學,北池子小學在東城可能算是一個不錯的小學,但是不能和中關村比。北池子的學生有這麼幾個來源,一個是中宣部的孩子,一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孩子,也有不少普通市民的子女。在北池子小學,有的學生會跟老師頂嘴,這邊的孩子被老師批評,一般都不頂嘴,還能進行反思。我在北池子小學的時候,語文能夠考到80多分,算術能夠考90多分,就相當的不得了啦,老師就把你當好學生捧著了。我轉到保福寺小學時,學生不多,每個年級就兩個班。那個時候的教室後麵,都掛著一張大表,每次大、小測驗成績都在那上麵公布著。我一看就傻眼了,算術都是一百。考不到100分就用黑色寫,滿分100就用紅字寫,放眼望去,那是一片紅啊,幾乎找不到黑的。這兒的學生算術測驗得了99分都像不及格一樣,抬不起頭來。而且保福寺小學的教學進度比北池子快得多。我一看,我這回完蛋了。我們的班主任潘老師就讓三個女孩幫我。那就不能貪玩了,因為男孩玩的項目和女孩不一樣,隻好乖乖地悶頭趕功課,還不錯,算是趕上了。現在想來,一是感謝老師,二是感謝同學,三是得益於中關村孩子的學習風氣好。

當時這三個樓的孩子,上小學一般都是在中關村一小。二小是後來建的,三小就更晚了,是中關村一小被一分為二給分出來的。上中學,當時最好的就是101中。顧淑林、趙理曾、楊家祥,她們都是101中的。北大附中、人大附中和清華附中都是1960年建校的。那時候八一學校已經有了,但是名氣沒有這幾所學校大,因為那時它主要是收部隊子弟。此外,還有93中、19中。但是據我所知,特樓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在101中、北大附中、人大附中這幾個學校。上大學的一般也都是上的名校,除了清華、北大外,科大的也不少。那時科大剛建校,許多孩子的父親就是那裏的教授、係主任。

這裏的孩子大都比較聰明。像童第周的孩子童粹中,可稱“家學深厚”吧,非常聰明,學習非常好,而且輕輕鬆鬆,不像我們費勁巴拉的。他全麵發展,下棋在北京市還拿過名次,而且好像是前兩名。我記得有一次和我下棋,他讓我一個車、一個馬、一個炮,還把我殺得一敗塗地。

這些孩子們往往多才多藝,像我們這個門洞裏頭,除了我們家,家家有鋼琴。關鍵是會彈,不像現在有的家裏買了鋼琴就放在那兒。許多孩子都是德、智、體、美全麵發展,還真沒有見過“書呆子”式的高分低能的孩子。

這裏的孩子們也比較文明,這跟“知識分子成堆”可能有關係,很少有打架的,都是和睦相處。要是玩,也是做收音機,打乒乓球,到頤和園或是香山玩,或者看看書、聊聊天,很少見打架鬥毆的。當然,孩子畢竟是孩子,也是活潑好動的,比如說,衛一清家的二寶爬樹的技藝就不錯。

住在中關村的孩子,有獨特的樂趣,比如“撿垃圾”。撿什麼垃圾呢?那個時候計算所的北麵,有一個垃圾堆放點,扔了許多做實驗後拋棄的晶體管、電容、電阻,還有線路板等等。那個時候我們自己做收音機,晶體管的、電子管的都做。買零件比較貴,有些還買不到,就到那裏撿垃圾,淨是好東西。我們揀過晶體管、繼電器、電容、電阻、開關,反正不少東西。可能都是做實驗不合要求,或是損壞了的。可以從中挑到好些的,它們在科研上不能用,用在業餘級的收音機上一點問題沒有。這是中關村孩子的樂趣。

現在電腦不稀罕了,那時候電子計算機很稀罕。計算所104機出來以後,我們有幾個夥伴就想見識見識,去看看什麼樣。那個時候計算所戒備森嚴,第一道門我們是怎麼進去的,我記不清了。到了機房那個樓,可就進不去了,因為有解放軍戰士站崗。我們就繞到樓後頭,希望能看到什麼,結果什麼也沒看到。後來就跑到他們北麵的垃圾堆撿垃圾去了,撿了點電容、電阻什麼的。

再有,秉誌住14樓,他擅長書法,經常練練字,他是清朝末年中過“舉人”的,字寫得好。他寫完了之後也不當回事,就扔了。那裏的孩子就撿回來,大人就說:“你看人家的字寫得多好,學!”

再有就是逛書店。那個時候在大操場有一排汽車庫,俗稱“大車庫”,旁邊有一個新華書店。我們常去那裏看書,買書。但是感覺還是太小。另外在“四不要”禮堂對麵,也就是福利樓的北麵有一個小門,是個很小的外文書店。那裏專賣科技書,有原版的,也有影印的。那個時候,我們也鑽進去亂看一番,當然看不懂,隻是好奇而已,不過也有一些書因為有插圖,也能看得懂大致意思。

這裏的孩子見識比較廣,也是因為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那時電視還不普及,但沒有電視的家庭,也可以到鄰居家“蹭”著看,而且有電視的家庭都是實行“開放政策”,熱情好客。此外,就是圖書多,閱讀麵廣。我和郭慕孫的兒子郭偉明非常好,常到他們家玩,他也把東西搬我們家來玩。他們是1956年從美國回來的,時間還不長,有好多美國出版的科普讀物,非常精美。當時我們的圖書質量非常差,郭偉明的那些科普讀物上有各種奇奇怪怪的昆蟲、動物什麼的,都是彩色圖片。我這才知道原來世界這樣豐富多彩,還有這麼漂亮的東西。我記得有一本畫報,有一張照片,是一架美國波音707客機。我們從小接受的宣傳,滿腦子都是蘇聯不管什麼都是世界上最好的,蘇聯怎麼了不得。比如說飛機,就是蘇聯的噴氣客機圖104是世界上最好、最先進的客機。可是看到波音707的照片,就知道那個飛機真大,真好,兩者就不在一個檔次上。另外他們從國外帶回來的玩具,科學性也比較強。鄧叔群的小兒子鄧鋼他們到錢學森的兒子錢永鋼那裏借美國的科普讀物看,錢永鋼也是來者不拒,慷慨大方。鄧鋼至今還印象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