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樹形象,展魅力,桃李不言下成蹊(2)(1 / 3)

在一些影響力較大的輿論監督節目裏,常常可以看到某些地方領導在鏡頭前或閃爍其詞,或結結巴巴,或滿頭虛汗,或幹脆把記者拒之門外,用手遮擋鏡頭,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模樣。更有甚者,對記者大打出手,搶摔攝像機。這種“上鏡”形象是一種內心虛妄、缺乏勇氣的表現,也是一種蠻橫無理、有錯不改、明知故犯、飛揚跋扈的表現。其在人民群眾中的信任度會一落千丈,同時也影響了自身的形象。

那麼該如何注重“上鏡”形象呢?

俗話說:“入鄉隨俗。”領導者的言談舉止、儀表服飾隻有符合當時的情境,才能產生一種和諧美,較好地層示領導者獨特的個性魅力。如周恩來每次會見外賓或參加重大活動時,總要先檢查自己的衣領和袖口,精神矍鑠,談吐優雅,穿著整潔,服飾得體,在國際政治外交舞台上塑造了一個大國總理完美的領導形象。

有人說,現在是傳媒政治時代,不僅“時勢”造英雄,而且“傳媒”也造英雄,甚至後者已超過了前者。傳媒在人物對社會的影響力上有著某種決定性,媒體決定了一個公共人物的社會寬度。美國的總統們都是比較注意自己的電視形象的。在競選中,他們除了在電視中向觀眾闡明自己的政治觀點之外,還要在鏡頭前向“以貌取人”的觀眾們展示自己的“總統相”,顯示自己的領導氣質、人格魅力、個人形象等。尤其是候選人的電視辯論更加精彩,選民往往在事後記不清楚他們都說了什麼,但是他們在電視中所表現的形象卻會給選民留下深刻的印象。

應該看到,現代領導者上電視等新聞媒體的機會越來越多,一些地方還要求領導者要到當地的電視台去做述職報告,這些,都迫切要求領導者學會如何塑造良好的電視形象。

塑造並保持良好的公眾形象

在人民群眾眼裏,領導幹部就是黨和政府的代言人。就此而言,一個領導幹部良好的形象,就是公開樹起來的一麵旗幟,是領導幹部思想、道德、業務、作風、禮儀等綜合素質的外在表現,是廣大群眾對具體領導幹部的印象和評價,具有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和親和力,對引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有著極其重要的導向作用。

領導幹部公眾形象是多維的、多層麵的。根據行業性質的差異,可以分為各級黨政機關、執法、紀檢部門、服務窗口行業、社會公益單位、意識形態部門、街道居民等的領導幹部。每個層麵工作性質不同,塑造領導幹部公眾形象要求也不同。盡管各部門、各行業的領導幹部公眾形象都有自己的特征,但最終各級各部門領導幹部都必須要樹立好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公仆形象。可以說,在一個地區或一個單位裏,人人都是形象,人人都是環境。因此,塑造領導幹部公眾形象,要求我們要積極投身其中,參與其中,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細微之處見精神,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示一個地區、一個單位領導人的良好公眾形象。

塑造一個地區領導幹部的良好形象,可以促進全社會形成以本地區崛起為目標的向心力,這種向心力往往會成為凝聚力的助推劑,從而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形成整個地區萬眾一心思發展、謀發展、促發展的良好精神風貌。領導幹部也應該珍視“公眾人物”的身份,自尊自愛,起到示範和榜樣的作用。其實,領導幹部的良好形象是一種無形的招牌,可以利用這個無形的招牌為本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牽線搭橋,在招商引資方麵發揮特殊作用。反之,則會給本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不良的影響。塑造並保持好良好的公眾形象,就要避開僵硬形象。僵硬形象是指那種過於沉重、過於刻板、“人性味”不夠的形象狀態。這種形象也是領導場上一種久治未愈的“頑症”,主要表現大體有以下幾種:

1.套話連篇

如會議沒有不“隆重”的;領導沒有不“重視”的;進展沒有不“順利”的;完成沒有不“圓滿”的;成就沒有不“巨大”的;工作沒有不“紮實”的;人心沒有不“振奮”的;班子沒有不“團結”的;群眾沒有不“滿意”的;問題沒有不“解決”的;形勢沒有不“大好”的……

倡導從淡漠個性,走向彰顯個性,是行政過程增強領導活動影響力、感染力、動員力,提升領導績效的必然要求。

2.做事繁忙不迭

人們從傳媒中獲得的關於“領導者形象”的第一項信息,便是領導者忙得“不亦樂乎”。領導者這種繁忙,除了給受眾以領導者“勤政”、“辛苦”一麵的良性印象信息外,也存在著另一麵的形象信息:即“無序”、“雜亂”、“效率低下”、“疲於應付”,甚至工作權能不清、層級不明、授權不力……在公共行政科學化時代,良好的領導者公共形象不是那種“忙”人形象,而是那種善於授權和超脫;善於把握方針、方向、大事、大局;善於借助工作班子和“外腦”從而能從容有序、舉重若輕和指揮若定的科學領導形象。

3.舉止拘謹刻板

很多領導者在媒介形象上表現得相當拘謹,畏首畏尾。很多領導者給人以“工作狂”、“工作機器”的形象,而很少注意到讓廣大受眾、他所在的群體感受到應有的活潑、靈動、鮮活的人性之美。無論是哪個層級的領導者,都應該是活生生的人,不應該是枯燥、機械的政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