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會用權,懂放權,收發自如有尺度(1)(2 / 3)

領導者授出一定的責任和權力後,必須保留自己必要的權力和責任,防止放棄職權。總的說來,領導者要握有指導權、檢查權、監督權和修改權。這幾方麵的權力是從廣義上講的,是廣泛適用的。但具體說來,對於不同性質的任務、不同形勢的環境和不同的授權對象,領導者所要保留的權力內容也不盡相同。

但一般說來,領導者應保留以下兩類權力:

第一,領導者應該保留對該係統工作任務的最後決策權。即當該係統工作最後目標達成發生意見分歧、莫衷一是的時候,領導者要能夠正確綜合全局,權衡利弊,當機立斷,作最後決策。

第二,領導者要把握對直接下屬和關鍵部門的人事任免權,即組織人事權。有了這一點,就能保證保留對直接下屬之間相互關係的協調權。協調理順下屬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其他下屬所不能替代的。

領導者授權並不是放棄領導,而是為了加強領導,對領導來說,把權力放下去,並不是坐享其成,大功告成。而是要加強監督和控製,建立有效的反饋係統,一旦發現問題就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及時給予解決。對影響目標的局部現象應立即協調,對進行中出現的錯誤應迅速予以糾正,對不稱職的下級可將權力收回另授予其他下級。至於收與授的時機,則應由領導隨機處置,切不可朝令夕改,更不能遷就行事,以免影響大局。

要珍惜手中的權力還要警惕權力的“陷阱”。隻要你握有權柄,一些不法分子就會千方百計地“收買”你,你就可能成為“糖衣炮彈”進攻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權力越大,風險也就越大。權力一旦姓“私”,地獄隨之為你開門。警惕權力的陷阱,就要堅定清廉操守。現實生活中,尤其是領導幹部在麵臨金錢、美色、名利等諸多誘惑和考驗時,稍有不慎,就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麵對送上門的金錢、好處時,要切記:不自重者致辱,不自畏者招禍。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名利觀,就要遠離誘惑、拒絕誘惑、抵製誘惑。在無人監督之下,在內樹起清廉的旗幟,如果能做到這樣,任何誘惑都無計可施、無可奈何、無隙可乘。

最後,在珍惜手中的權力時,還要學會過好權力關。

曆史上,在西漢前期匈奴曾經多次南侵,成為漢朝當時最大的外患,在反擊匈奴的戰爭中,大將軍衛青七次率軍擊敗匈奴,是功勳卓著的名將。漢武帝對其非常器重,並因其戰功顯赫封其為大司馬。此外,衛青的姐姐還是漢武帝寵愛的妃子,衛青算是堂堂國舅。難得的是,位高權重的衛青,行事非常低調,一點兒也不張揚,因此博得了人們的尊重。

想想,如果要是換上一些修養不夠的人,早就眼睛長到天上去了,作威作福,不可一世。但衛青卻從不矜功耀勞,而是謙虛謹慎。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衛青長途奔襲匈奴右賢王,取勝之後,漢武帝下令褒獎。同時提出把衛青的兒子封為“侯”爵。衛青堅辭不接受,他認為兒子年幼,無點滴之功,倘封為侯,不利於鼓勵將士“力戰”。他向皇帝申述理由說:

“我有幸在軍隊服役,依靠您的神靈,取得了勝利,也是各位將校努力殺敵的結果。我已有幸得到陛下的封賞。我的兒子們年紀還小,沒有半點功勞,皇上封他們三個為‘侯’,這不符合我在軍隊勸士兵努力殺敵的做法。他們三個人怎麼敢受封?”

相反,我們看清朝時候的年羹堯,他也可以說是為國家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最終還是因為手裏握有重要兵權,飛揚跋扈,不可一世,而被雍正皇帝砍掉了腦袋。

可見,權力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報效國家,造福單位,給人們帶來福祉;如果用不好,不僅誤己誤事,還會給單位的事業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而且個人也將身敗名裂。因此,作為現代的領導者一定要從自己做起,防微杜漸,過好權力關。

領導要善於借權給下屬

領導的本領高低,其實就是他們運用權力能力的高下。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雖然掌權令人興奮,但也要懂得合理妙用才好。

學會巧妙借權就是權力合理妙用的一招。借力而行是中層領導用權的最高境界。要想在運權行政中遊刃有餘,中層領導就必須學會借權,向上級借,向同僚借,向下屬借。而作為領導者也應該善於借權給下屬,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從而順利完成某項任務。

領導者並不是生來就與眾不同,關鍵在於他能借助外力。總體上說,領導本人的確具有一定的權力,但實際上,自己的很多權力,比如決策權和執行權等等,都必須借助和依靠別人去完成。因此,領導要做好全麵工作,必須搞好同上司和其他領導者的關係,搞好與同級和下屬員工的關係,巧妙依靠和借助他們的力量,實現自己運權的目的。

1982年4月,被英國占據150年之久的馬島(即“馬爾維納斯”群島)被阿根廷占據,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決心奪回。英國迅速組建了快速反應司令部,擬訂出詳細的作戰計劃,並很快組織起一支特遣艦隊。伍德沃德被任命為艦隊司令。出發前,伍德沃德與撒切爾夫人見麵,兩人之間進行了一次有趣的談話。撒切爾夫人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