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會用權,懂放權,收發自如有尺度(2)(2 / 3)

領導者賞罰分明才能帶出一支虎狼之師。賞的目的是為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以提高團隊績效和效率。罰是製約,是對不良行為表現的批評、譴責和禁止。賞罰是兩種互補的手段,兩者的目標具有同一性,但不能互相取代。隻有二者合理地配套和運用,才能正常地發揮作用。

江西一戰,是湘軍創建後的第一個大勝仗。曾國藩的弟子兼朋友羅澤南和金鬆齡率領的“澤”字營和“齡”字營,不足一千人殺敗數千人的太平軍,收複了安福,解了吉安之圍。但同時也出現了“澤”字營在南昌附近中了埋伏,而金鬆齡率領的“齡”字營則見死不救的情況。幾天後,曾國藩來到衡陽的演武坪上,大聲說道:“弟兄們!這次‘澤’字營和‘齡’字營出省與‘長毛’作戰,是湘勇創建以來第一次與敵人交乎。旗開得勝,值得大大慶賀。我今天要在這裏重重獎賞‘澤’字、‘齡’字二營。營官羅澤南、金鬆齡各賞銀五十兩,各營哨官賞銀二十兩,哨長賞銀十五兩,什長賞銀十兩,每個弟兄賞銀五兩。”

曾國藩接著又說:“今後,我們要到湖北、江西、安徽、江蘇去和‘長毛’大戰,隻要大家不怕死,把仗打贏,本部堂每仗都要大發賞銀。但事情並不是一切都好。這次在南昌城外,‘澤’字營陷入敵人埋伏,即將全軍覆滅,而約好的‘齡’字營居然見死不救,撤離了戰場。我們是弟兄,見弟兄危難不救,不僅違反軍紀,更是沒有良心!我們湘勇裏絕不允許有為保全自己實力而不救援自己弟兄的現象存在!”

說到這裏,曾國藩的眼裏射出肅殺的冷光,大吼一聲:“把見死不救的‘齡’字營營官金鬆齡押上來,給我椎下去斬了!”

曾國薄的弟弟曾國葆提醒道:“哥哥,金大哥的父親救過我們母親的命。”曾國藩沒有動搖。金鬆齡腰間還掛著五十兩賞銀就被推出去斬首了。

“當獎則獎,當罰則罰”,是領導馭人的鐵律。然而,這個“當”字卻很難把握,具體執行起來非常困難,尤其是當罰時,有冤情的,有求情的,也有徇情的。對此,領導者不得不講究策略。所以,懲罰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予以酌情處理。是否可以網開一麵?《三國演義》中曹洪與糜芳等免斬兩件事很值得回味。

第一件事是糜芳、傅士仁免斬後被東吳勸降。關羽受命出征,先鋒糜芳、傅士仁深夜飲酒,帳後失火,燒掉了不少的火炮、軍器和糧草。關羽大怒,喝令推出去斬首,司馬費詩苦勸乃免。關羽餘怒難消,先摘去其先鋒印綬,再對二人各杖四十,罰糜芳守南郡,傅土仁守公安,且警告說:“稍有差池,等我得勝回來,二罪並罰。”不久,東吳襲取荊州,傅士仁、糜芳被勸降。

第二件事是曹洪免斬後舍命救曹操。在與馬超的對峙中,曹操命曹洪、徐晃堅守潼關,為期十日,十日內失關皆斬,十日外失關無事。曹洪、徐晃領命後,用心堅守關口。由於馬超軍隊的辱罵與引誘,到了第九天時,曹洪一時性起,開關殺敵,中了馬超的計謀,失了潼關。曹洪當死,然而眾將極力勸免。次日,曹操與馬超對陣,曹操大敗。曹操割須棄袍,一路上倉皇逃命,是曹洪的舍命相救,才免去死難。回營後,曹操感歎說:“幸虧沒殺曹洪,否則,今日死於非命,喚曹洪來,厚加賞賜。”

同是不殺,糜、傅二人懷恨,最終背信投敵,而曹洪為何卻因感恩而舍命救主呢?這裏固然有他們之間品質的差異,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由懲罰的真假決定的。糜芳等人嚴重失職,關羽要斬糜芳是真,放糜芳是無奈,放了以後還要“二罪並罰”,而對糜、傅的斬罰則不明確。由此,兩人覺得懲罰不當而含恨投降。曹洪當斬,但由於他是曹操的族侄,曹操對他要斬是假,想免是真。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懲罰不當便會使人懷恨;隻有已經受重用的,還將繼續受人重用,即使受罰,也不會懷恨背叛,甚至還會感恩效命。

有時候,領導者如果不考慮下屬的利益要求,一味地隻要他們工作,就猶如“隻要馬兒跑,卻不給馬兒草料”一樣。久而久之,必然人心渙散,甚至產生背離之心。

五代十國時期,唐莊宗李存勖創建了五代的第二個王朝後唐。李存勖在吞燕滅梁的過程中馳騁疆場15年,堪稱一代豪傑。然而,在不到3年的時間裏,他卻變成了內外叛離、置身無所的“獨夫民賊”。究其原因,“有功不賞”和“忌殺功臣”是他敗亡的主要原因。

李存勖取得江山,是將士們出生人死打下來的,李存勖還多次被將士們從敵軍的重圍中救出性命。但李存勖在取得政權後,卻把這些忠心耿耿的將士的功勞全部抹掉,他曾豎著手指向別人炫耀說:“我得天下靠的是這十個指頭。”把全部功勞歸於自己一人。而那些和他一起出生人死的士兵所得的獎賞卻十分微薄,生活窮困不堪,即使遇到災荒,李存勖也不撫恤。甚至那些與李存勖馳騁疆場的將軍們,也不但未得到他的獎賞,反而被他一個個殺掉,這讓所有的功臣都十分寒心,最後終於激起內部的叛變與反抗。

李存勖在兵臨城下、快要滅亡的時候,才想起來要收買軍心,拿出錢來分給士兵。但此時的“獎賞”反而招來了破口大罵:“我們的妻子兒女早餓死了,要這些有什麼用!”李存勖隻有神色沮喪地說自己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