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案例從一個側麵說明:論功行賞是關係到一個領導者生死存亡的大事情。特別是對於在團隊中起關鍵作用的中層幹部,領導者不僅要大大地獎勵,而且獎勵必須及時,這樣才能保證隊伍的積極性與戰鬥力。
對作奸犯科者不能手下留情
領導者對下屬一些無關緊要的小毛病、小錯誤可以網開一麵,但是,如有人在原則問題上作奸犯科,那就絕不可手下留情,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在正反兩麵樹立起典型。
領導者運用懲罰手段時,應更富有技巧性。“打一巴掌”很重要,但一定要打得響,打得絕。具體說來,打這一巴掌要有如下要求:
打得要“穩”。采用強硬手段,懲罰一個人,也是要冒風險的。這主要在於,被懲罰者有時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時掌握著關鍵技術信息,有時有著很硬的後台。如果要懲罰這樣的人,就要對其背景多加考慮,慎重行事。懲罰不當終會帶來抵製和報複,因此,在懲罰前首先應想到後果,能拿出應付一切情況發生的可行辦法。
打得要“準”。批評、懲罰都要直接幹脆,直指其弱點,直刺其痛處,爭取一針見血。有時候,某員工總是犯同樣的錯誤,或者代表一類人的錯誤,這時的懲罰一定要選準時機,待其犯錯最典型、最明白、最有危害性時再進行,切忌無事生非、不明事實,更不要小題大做。這樣才會讓受罰人口服心服;也才會真正讓眾人引以為戒。
大權抓到底,小權放到位
領導者為了做好方方麵麵的工作,在全局上實現自己的抱負,就需要一批得力的助手為之衝鋒。知人善任,也就是在了解部下特點的基礎上善於用其長處而避其所短。具有這種能力的領導者才能無往而不勝,無為而不成。一個主管領導,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製定正確的決策上,具體執行則應該放手讓下屬們去完成,而不能無論事情大小都親力親為。否則,輕者身心勞累,重者則因小失大,影響整個工作的正常進行。
漢文帝親政後,有一次朝會的時候,丈帝詢問右相周勃道:“天下一年審理和判決的訴訟案件有多少?”
周勃謝罪道:“不知道。”
文帝問:“天下一年錢糧的收入和開支有多少?”
周勃又謝罪說不知道,並嚇得汗流浹背,因為不能對答而感到羞愧。這時文帝又詢問左丞相陳平。
陳平答道:“自有主管官員。”
文帝問道:“主管官員是誰?”
陳平說:“陛下如果問訴訟案件,就應該去查問廷尉;如果問錢糧,就應該去查詢治粟內史。”
文帝說:“如果各個部門都有主管的人,那你管的又是什麼呢?”
陳平謝罪道:“臣惶恐得很!陛下不知道臣等才智平平,讓臣等泰居宰相職位。宰相的職責是對上輔佐皇上,調理陰陽,順應四時;對下則撫育萬物適時生長;對外鎮撫四夷和諸侯;對內親附百姓,使公卿大夫都能履行他們的職責。”
文帝聽了以後大為讚賞。右相周勃非常慚愧,退朝之後便埋怨陳平道:“你怎麼不在平時教我如何對答!”
陳平笑著說:“您身居丞相之位,難道不知道丞相的職責嗎?如果陛下要詢問長安城中盜賊的數目,您也要勉強回答嗎?”
這時周勃才明白自己的才能比起陳平差得太多。過了不久,周勃告病,請求免除右相的職務,陳平就獨自擔任丞相。
領導的工作重點是把握宏觀決策,具體實施應該放手讓下屬去完成。如果在別人做事的過程中,領導老是怕他出錯,千叮嚀萬囑咐,那就會讓別人感到無所適從,更會讓他認為領導不相信他的能力,從內心對領導產生反感,進而影響他做事的積極性。
作為領導,並不意味著什麼都得管。正確的做法是:大權大事抓到底,小權小事放到位。要做到權限與權能相適應,權力與責任密切結合,獎懲兌現。
什麼都幹的領導是什麼都幹不好的。應該記住,當你發現自己忙不過來時,你就要考慮自己是否幹了些應該由下屬幹的事情,是否無意中“奪”了下屬的“飯碗”,是否該向下放權了。在放權的時候,要講求方式方法,使人能夠較容易地接受。有的領導喜歡以命令的口氣讓下屬做事,以顯示其領導的地位。“你今天要給我把文件準備好。”這種命令的口吻多少會讓下屬感到不快。
放權的技巧是要多發問,少命令。
發問的方式可以使下屬感到你對他是尊敬的,你是把他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與他協商問題,這也會讓他覺得他是在為公司的工作而努力,而不是在為某一個人賣命。如果將前麵的命令轉換為以下的發問,效果肯定要好得多:“我們急等著這份材料用,你看今天能準備出來嗎?”
身為領導有時難免會遇到一些超過自己權限的事情,而且對有些業務也會不完全熟悉或完全不熟悉。對於這樣的事情,領導不該去管,既然是管不好的事情,那還是不管為妙。聰明的領導是不會幹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