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新時代的序幕——民國藝術(2 / 3)

然而,這不過是一個開頭罷了。而新文化真正取代舊文化的地位,還是很遙遠的事情。而且中國新文化的道路究竟怎樣,還是一個特多爭論的問題,有主張全盤西化的,代表人物便是胡適;有主張保衛國粹的,認為國粹一亡,便會亡國亡種;也有主張以中為體,以西為用的,這想法早了,其首倡者乃是清代大名人張之洞。因為這題目太大,難免議論紛紛,莫衷一是。也有科學救國論,也有實業救國論,也有三民主義救國論,也有社會主義救國論。凡此種種,都給古老的中國,帶來新氣象,帶來新思路,帶來新衝擊,帶來新機會。

站在今天的立場,回首去看這38年曆史,我們知道,這不過是中國新文化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這不過是中國現代化曆程的一個序幕而已。中國人還需要百年努力,方有可能真正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二、民國藝術成就

民國藝術有兩個發展趨向,一是變革引來創新,一是傳統繼續發展。很顯然,二者相比,前者居於主流地位。

自辛亥革命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雖然隻有短短三十八年時間。但新的藝術形式卻源源不斷進入中國,而且很快被我們所消化,所掌握,所利用,並且取得很出色的成就。

西樂進入中國,發展很快。在音樂教育、記譜法、音樂教材、音樂社團、專業教育方法等方麵,都取得曆史性成績。民國初年,雖沿襲舊製,但有改造。自民國十一年起,中小學的音樂教育已與現代教育接軌。民國九年之後,成立音樂體育專修科。民國十七年,又建立大學音樂係。從此之後,隨著中國體製的改造,一方麵,到西方學習音樂的人才不斷回國;另一方麵,我們自己也學會了以新的教育方式培養自己的人才。可以這樣說,民國以來的中國音樂的變化,是自商、周以降,最為巨大的變化時期。這個時期,不但創造出許多經典性音樂作品,而且激發了中國傳統音樂的活力,同時培養了一大批音樂人才,並且使音樂成為直接為社會服務,特別是為救國救亡服務的有力武器。李叔同、劉天華、聶耳、冼星海,都是這個時代湧現出的傑出音樂人才。

音樂突飛猛進,舞蹈同樣得以勃興。前麵說過,漢族聚居區,舞蹈原不算發達,隨著戲曲的興盛,音樂、舞蹈更多地進入戲曲,以至明、清兩代,都是樂、舞的寂寂時期。民國以後,特別是受五四運動的直接影響,尚處在萌芽狀態的中國專業舞蹈受到各界關注,學校教育領風氣之先,一些兒童舞蹈在城市的學校教育中得到某種程度的普及。社會上開始接受舞蹈藝術,於是一些旅居中國的外國舞蹈家開始在上海、哈爾濱等城市開辦芭蕾舞蹈學校,西洋舞蹈從此成為中國近現代舞蹈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民國十六年,中華歌舞專門學校在上海成立,以後,又成立了中華舞蹈研究會,中華歌舞劇藝社,不但使舞蹈這門藝術在一定範圍內得以傳播,而且孕育和培養了中國第一代可以與世界舞蹈接軌的舞蹈家。他們中的佼佼者,如吳曉邦、戴愛蓮、趙德賢、梁倫、康巴爾汗、艾買提和胡蓉蓉等,都是為中國現代舞奠基的人物。

音樂、舞蹈之外,西洋畫法也開始為中國畫界所領悟、所喜愛、所接受。但有爭論,有主張全然西化者,也有力主革新的人,還有程度不同的保留傳統派。主張革新的人物中,包括康有為、陳獨秀、高劍父、陳樹人、劉海粟、徐悲鴻、林鳳眠等諸多具有新思想新文化的畫家和思想家。高劍父曾說:“這30年來,吹起號角,搖旗呐喊起來,大聲疾呼要藝術革命。”①從實際成就看,古典傳統派既有大師和傑作,古典革新派也有大師和傑作,中西聯合型畫派同樣有大師和傑作。可見,西方繪畫藝術不能不進中國,而中國傳統藝術同樣具有強大的曆史生命力。民國時代的傑出畫家包括溥心佘、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劉海粟、徐悲鴻以及嶺南三傑高劍父、高奇峰與陳樹人等。其中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齊白石先生的衰年變法;劉海粟先生的將模特引入中華;徐悲鴻先生的現代繪畫教育;張大千先生的敦煌之行,以及他與現代世界繪畫大師畢加索的交往與友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