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新時代的序幕——民國藝術(3 / 3)

繪畫之外,話劇與電影也開始成為中國藝術史上的新的藝術品類。話劇,來自西方,但中國人很快接受這種形式,而且饒有創造。除前麵已說過的話劇大師曹禺的創作之外,還有郭沫若的《三個叛逆的女性》,汪仲賢的《好兒子》,熊佛西的《一片愛國心》,胡適的《終身大事》,田漢的《秋聲賦》、《麗人行》,歐陽予倩的《潑婦》,陳大悲的《幽蘭女士》,夏衍的《法蘭西細菌》、《芳草天涯》,於伶的《夜上海》,宋之的的《霧重慶》,陳白塵的《歲寒圖》,老舍的《殘雪》、《歸去來兮》,李健吾的《青春》,吳祖光的《嫦娥奔月》和《風雪夜歸人》。這些話劇,特別是曹禺的《雷雨》、《原野》、《日出》,田漢的《獲虎之夜》,吳祖光的《風雪夜歸人》等,不但成為這個時代的經典之作,而且成為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瑰寶。當然,他們的成就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他們之前,還有很多人為引進西方劇目,開辟中國話劇的處女地,而付出極大勞動,並取得突出的成績。

電影於清末進入中國,那時,距電影的誕生不過10年之期。電影進入中國,很快成為人們喜愛的藝術形式,尤其在以上海為中心的區域,其影響尤其巨大。魯迅先生本是一位專心於創作,很少參與社會娛樂活動的人,但他對電影情有獨鍾,而且每看電影,必要好的位置。專心欣賞,十分投入。電影作為一種產業性很強的藝術門類,它不但需要有好的劇本,好的導演和好的演員,而且需要好的攝製機構和演出團體。中國最早的影業公司成立於1909年,即民國前夜。民國十一年,又有明星影片公司成立。民國十八年,在香港成立了聯華影業公司。以後,又相繼成立了中國電影製片廠和昆侖影業公司。這些公司,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為中國民國時代影業的發達興旺做出各自的貢獻。

民國時期產生不少名片名作,也出現一大批著名的導演、影星和表演藝術家。名片如《狂流》、《春蠶》、《女性的呐喊》、《城市之歌》、《漁光曲》、《馬路天使》、《十字街頭》、《孤城烈女》、《王老五》、《保衛我們的土地》、《八百壯士》、《萬家燈火》、《三毛流浪記》、《烏鴉與麻雀》、《八千裏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

著名電影藝術家趙丹、白楊、周璿、金焰、胡蝶、魏鶴齡、阮玲玉、舒繡文等。特別是趙丹與當時被稱為“話劇皇帝”的石揮,在現代演藝界的影響,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他們傑出的藝能與作品也是中國現代藝術史上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民國時期,傳統藝術亦有作為,書法有大師也有大作,篆刻也是如此。大書法家如李叔同、於右任、謝無量、馬一浮、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吳玉如等。篆刻家如跨越清與民國兩代的書法篆刻大師吳昌碩,以及趙古泥、陳衡恪、趙叔孺、王福庵、易孺、錢瘦鐵、喬曾劬、陳半丁、鄧散木等。

書法之外,曲藝亦十分繁盛,而且南方曲藝與北方曲藝兩相興旺,並且產生了如劉寶全、白雲鵬、白鳳鳴、王少堂、劉天韻、雙厚坪、張壽臣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愈其大顯異彩的侯寶林等大藝術家群。

中國民族戲劇,特別是京劇迎來它的輝煌時期。譚鑫培、楊小樓、梅蘭芳、餘叔岩、周信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筱翠花、馬連良、高慶奎、言菊朋、唐韻笙、肖長華、郝壽臣、金少山等藝術大師如群星璀璨,不但使中國戲劇舞台熠熠生輝,而且其影響幾乎傳遍西方,並且給中國的民族藝術帶來很大聲譽。

民國時期,雖然新的藝術與傳統藝術各有發展,但並非二者之間不曾發生相互影響與滲透。實際上,沒有影響是不可能的,沒有滲透也是不可能的,其中既有西方藝術在中國的傳播者向中國傳統藝術的學習與借鑒,也有中國傳統藝術家向新的藝術形式的追求與探討。中國第一個電影片,拍的就是譚鑫培先生的《定軍山》,而中西樂兼通的劉天華,正是中國傳統二胡的改良者,他還是琵琶、二胡的演奏高手。他將中國民樂介紹給西方,西方聆聽者感慨說:“微此君,將不知中國之有樂!”

傳統藝術需要新的教育方式,新的表現方式和新的藝術手段。例如京劇教育就不但有富連成科班,而且有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即使一些最能代表中國藝術成就的藝術品類,如書法、如京劇,不思進取,也將落後於時代。現代的京劇危機,就是一個證明。走出危機的方式,不能隻在老圈子裏下功夫,一萬年隻是《長板坡》、《蘇三起解》,總是不行。民國藝術史給人們最大的啟迪是,惟有不斷追隨時代的進步,中國藝術才有美好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