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精神(3 / 3)

積澱說,也是發展說。唯有發展才能積澱,而且往往一個因子的增加,都能導致原有結構的改變。

積澱說是發展說,因為發展而使積澱結構發生變化。其藝術精神也隨著增加新的內容,豐富新的內涵。

以儒家學說為例。孔子雖然是儒學創始人,但儒學傳統並不以孔子為限,而且其內涵遠比孔子學說更為豐富。孔子不談“浩然之氣”,孟子談了,孟子堅持的還是儒學傳統。孔孟不講五行之道,董仲舒講了,而且說,“天不變,道亦不變”,董仲舒堅持的依然是儒學傳統。孔、孟、董時代於佛學無聞,程、朱對佛學都有研究,於是創立新儒學,新儒學堅持的還是儒學傳統。康有為是戊戌變法的大將,他據古文獻以作改製的依據,雖顯耀而無征,但依然不脫儒學傳統。這樣看來,雖然儒學傳統隻有一個,通過曆史的積澱,卻不斷產生新的內容與魅力。

文化傳統如此,藝術傳統亦然。中國藝術精神,之所以有博大精深的風格,就是因為它其史也長,其積也厚,浩浩蕩蕩,獨立一方。

積澱具有兩種信息係統,一種是正麵信息係統,一種是負麵信息係統。正麵係統的作用在於肯定和弘揚,負麵係統的作用在於否定和排斥。例如中國古來有愛國傳統,但曆代皆有叛國小人。愛國者留下的信息,便化入正麵係統,賣國者留下的信息則化入負麵係統。所以我們讀古人的藝術著述,總是可以讀到他們肯定什麼,反對什麼。元人黃公望論畫,說“作畫大要,去邪、甜、俗、賴四個字。”①話雖不多,意義卻深。邪,當然是要不得了,再好的山水,一見便生邪氣,那還了得。甜也不好,青山綠水又不是巧克力,要甜作什麼。俗又不好,山之妙在其峻,水之妙在其清,弄成一團俗物,便不可看。賴更是大毛病,人賴而無朋友,水賴則少魚蝦,山賴不生樹木,物賴沒有歸所。

正麵信息可以激發正氣,負麵信息可以警示後人。

現代人終於明白,信息是世界上最為寶貴的財富。信息不但直對未來,而且指向過去。而曆史的積澱中正有無窮的信息供後人去篩選,去采擷,去反思,去詮釋。現代藝術的曆史,正是一個不斷向曆史信息回歸的曆史。所謂回歸,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從曆史中吸收營養,以利新的探索。唐宋學者善於從古文中吸取營養,所以才有古文運動,清代書法家善於向古人學習,所以才有碑學。宗白華先生說:“‘光景常新’,是一切偉大作品的烙印。‘溫故而知新’,卻是藝術創造與藝術批評應有的態度。曆史上向前一步的進展,往往是伴著向後一步的尋本窮源。李、杜的天才,不忘轉益多師。十六世紀的文藝複興追摹著希臘,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憧憬著中古。二十世紀的新派且溯源到原始藝術的渾樸天真。”②所謂進三步,退兩步,不是為了向後轉,而是為了走得更其紮紮實實。

三、變異說

積澱與變異,既可以理解為兩個不同的理論範疇,又可以認作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層麵。積澱強調的是曆史發展的客觀方麵,變異說的是曆史發展的主觀方麵。積澱是一種曆史的客觀存在,你同意,它也積澱,你不同意,它也積澱。德國人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很不光彩,但沒辦法,那是曆史。日本人侵略中國,殺害了無數中國人,同樣很不光彩,你想賴賬,也賴不掉。但是,要變異。變異更強調主觀努力,強調人的能動性、實踐性和創造性。積澱雖是客觀存在,沒有創造,就會萎縮。如果一個民族沒有什麼新的內容可以加之於曆史,那麼這個民族就危險了。如果長期落後而終不覺悟,用中國人喜歡的說法,那就難免被開除球籍。

變異尤其是藝術的本性。大體說來,一代有一代的藝術追求,藝術創作的成功,莫不由曆史涵定。仿佛商周屬於青銅器的輝煌時代,秦漢是古建築的輝煌時代,晉唐是書法得以勃興與大成的時代,宋元是山水畫卓爾不群的時代。有些藝術形式隻是屬於特定的時代,有些藝術形式則具有跨越時代的能量。例如詩歌的發展,雖然古體詩到唐時達到極限,但在先秦時期,就有經典之作。明代小說固然卓然於世,大大地超越前人,而清代小說同樣身手不凡,或者說猶有過之。進入民國,更開始了現代白話小說的裏程碑式的曆史過程。然而不管怎麼樣,舊的藝術形式一定要讓位於新的藝術形式,即使舊瓶依然可以裝新酒,但新的酒瓶必然出來。而變異的結果,未必是新瓶舊瓶之別,或者幹脆扔掉一切瓶子,換成小罐、小壺、小盆、小碗,也說不定的。十九世紀前,人類就不知道電影為何物,二十世紀前又不知道電視為何物,但看今日之世界,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其影響都無法超越電影與電視的。一篇小說,賣了多年還賣不出名氣,一經電視傳播,馬上炙手可熱。電影、電視盡管有這樣的本領,200年後,又當何如,實在是一個不能準確預測的謎。

變異又有漸變與突變的區別。漸變是在不知不覺之間,如飲醇釀,談笑之間,已然醉矣。突變則如疾風驟雨,大有世事紛彩,紛至遝來目不暇接之勢。一般地說,漸變屬於量變性質,仿佛十月懷胎,縱然著急卻又急不得。突變屬於質變性質,好比一朝分娩,縱不著急卻又慢不得。漸變時代,大體上屬於藝術創作的清雕細刻時代,這個時候,藝術形式的變化雖小,卻能千錘百煉,精益求精。突變時代,大體上屬於藝術創作的更新時代,傳統藝術不免受到衝擊,而創造者的精神優勢與理論優勢卻蓬蓬勃勃,最易展現。中國藝術精神乃是兩種變異的綜合與磨煉。它既孕藏在精美的藝術傑作之中,又代表了各個時代的藝術追求與創造風格。

變異說給我們的啟迪是,惟有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時代優勢,我們才能創造出最具時代品格的作品;惟有最大地發展創造才能,我們才能不辜負時代的希望與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