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藝術批評
藝術批評本身即可以作為一個單獨的藝術門類,沒有藝術批評的藝術史是不成熟的藝術史,也是沒有發展方向的藝術史,它頂多隻能算是自在階段而達不到自覺階段這樣的層次,更達不到自由階段這樣的境界。
藝術批評,仿佛醫生給病人看病。世界上既沒有絕對健康的人,也就沒有絕無暇疵的藝術品。就是你盡善盡美,也有一個曆史的限度。超出這個限度,依然要發展。發展的含義就包括對於原來事物的否定在內。藝術批評,即如同醫生看病,難免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但是,樹間有了蟲子,就需要啄木鳥捕捉,如果諱疾忌醫,受害的還是病人自己。中國古代的藝術批評,自春秋時代發其蒙,屬於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其價值自在焉。魏晉時代進入自覺時期,藝術批評成為一支生力軍,不但影響巨大,而且享譽後人。自唐以降,代有所得,各呈風采,成為藝術百花園中的一大奇景。
中國古來的藝術品孕育著中國藝術精神,中國藝術批評啟迪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這種精神。
四、英雄人物的榜樣作用
英雄人物的作用,無論東方,西方,都是巨大的。貞德在法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不消說的了,林肯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樣高得很。英雄人物是一個民族的驕傲,而藝術是一個民族最為敏感的心靈。藝術家可以直接去表現這些英雄,也可以不去直接表現他們,但他們的影響,卻是潛移默化,幾乎無所不在的。相對而言,西方人重視理性,英雄固然偉大,理性更其重要。中國文化傳統,最是重視倫理關係,對英雄的崇拜與敬重更超過西方。
中國人心目中的英雄都包括哪些人物,隨著曆史的發展,會有變化。但有一些英雄,則不論哪個時代,都有巨大的影響,特別是一些民族英雄,更是傳曆百世,魅力不減。如屈原、蘇武、嶽飛、文天祥、史可法等。通觀中國藝術史,人物畫家多畫鍾馗,戲曲舞台長演包拯,廟宇塑像最多關雲長。因為鍾馗是打鬼的英雄,鬼誰人不恨,敬服鍾馗,正合其理。包拯是正義的化身,雖是人間大臣,卻有些神化的意味。中國古來老百姓最佩服清官,最渴望清官,而包拯就是中國清官中的最具影響的代表人物。京劇行當,分為生、旦、淨、末、醜,黑頭獨成淨角的一派,可知包公的影響,確實深矣,廣矣。關雲長義薄雲天,備受世人敬重,乃至全然神化,成為伏魔大帝,又成為財神。由此可見,英雄人物對於中國藝術精神的影響,確實非同小可。雖然在今天看來,許多傳統的英雄還要劃一個問號,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句名言,卻無論如何,也沒有過時。
五、科學技術的催化作用
中國儒學傳統,不重科技而重倫理;道家傳統對於科技一事最是頭疼。但科學技術對藝術的催化作用,卻無論如何不能否認。而所有的藝術家,沒有一個是空談者,人人都是實踐者。實踐的智慧在於,他們最能判別哪些材料好用,哪些材料不好用,哪些材料不堪其用。中國書法、繪畫,是中國藝術史上曆史最久影響最大的品類,而文房四寶,正是他們須臾不能離開的工具。因此,毛筆的出現,不啻於一次科技革命,蔡倫造紙的出現,更是一次偉大的革命。沒有毛筆,則中國字隻能在龜板、竹簡時代徘徊。沒有蔡倫的發明,則中國書法與繪畫必無後代的輝煌可言。
書法、繪畫如是,音樂、戲劇也是如此,建築與工藝美術尤其如此。趙州橋的偉大,不但在於其美,而且在於它的科學貢獻。就其科學成就而言,正是真與美的有機結合。中國工藝美術品,自商周時代,就有很傑出的成就,這裏麵首先就有科學技術的功勞。
中國式的科學精神,正是中國式的藝術精神的伴侶,它的優勢與劣勢俱在,稍後我們另作分析。
六、社會習俗的涵養作用
社會習俗的影響無所不在,而且它在某種程度上展示了民族文化的根。美國人本世紀中葉以後曾有過尋根熱,尋根與尋找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有千絲萬縷的聯係。一個時代變了,如果習俗未變,則這種變化隻是表層的。隻有移風易俗,才能改變舊的文化屬性,塑造出新的文化屬性。南北朝時代,北方少數民族如不接受漢文化,就不能在中原地區生根,而接受漢文化的根本標誌是承認和主動進入漢文化的風俗習慣。南北朝是這樣,元代是這樣,清代也是這樣。雖然有雜交,也有發展,但那基本的態勢未曾改變。
中國藝術受中國社會習俗的涵養,形成自己的獨特曆程、獨特創造心態和獨特的民族風格。以畫而論,中國畫以花鳥、人物、山水為傳統畫三大類,就與中國社會習俗有關。而中國在花鳥畫中,能將許多並不美,或者十分醜陋的動物,引入畫中,更與中國社會習俗有關。齊白石以畫蝦著稱於世,大約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至少傳統西洋畫中沒有見到這樣的題材。而將小雞、青蛙、蝌蚪、蟬、螳螂、毛驢,乃至螃蟹、烏龜、烏鴉盡引入畫中,更與中國的風俗習慣相關。尤其是中國年畫,其社會習俗尤其比比皆是,主要的就是一種吉祥如意的氣氛,它喜歡的就是以物寓意的良好祝願。此外,中國的工藝美術和中國建築,無不與中國特有的習俗相聯係。可以這樣說,發現、品定中國藝術精神,最有效的捷徑,就是從中國藝術品中反映的習俗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