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精神的諸種構因(上)(3 / 3)

七、社會實踐的母體作用

前麵講了藝術家和從藝人員的實踐,現在講社會實踐。社會實踐也包括藝術實踐在內,但它有更深厚的基礎和更廣闊的活動與創造空間。

相對於社會實踐,藝術創作隻是一個子係統,社會實踐才是大係統。子係統雖有獨立性,不能絕然獨存。說到底,它必然受到大係統的製約與調控。一般地說,惟有大係統的順利發展,才有小係統的良好活動空間。如果社會大係統出了毛病,盡管藝術創作不見得因此而中斷,但其整體風貌和創作能力必定受到製約。我們中國喜歡講水漲船高,大係統的興旺發達,正是小係統繁榮昌盛的重要條件。中國盛唐文化可以證明這一點,西方的文藝複興運動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還有普及與提高的關係。社會的好惡雖然不能直接影響一個藝術家的行為,但可以影響整個藝術門類的前途。中國有12億人口,足球水平不高。巴西隻有1億多人口,卻是足球王國。其中一個原因,即巴西總人口固然比中國少,但足球人口卻比中國多。又如韓國的圍棋運動,這幾年頗有壓製中國圍棋的氣勢,其原因,也和韓國人口雖少,圍棋人口卻多有密切聯係。唐代詩歌發達,因為人人愛詩。清代藝曲繁榮,因為曲藝演出場所隨處可見。沒有普及,難於提高,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法則。在這個意義上,正可以說,中國藝術精神不僅蘊藏於藝術區域,尤其紮根於人民的社會實踐當中。

從接受美學這個角度考察,任何好的藝術品,非有人欣賞它,它才能具有生命力;非有眾多的人欣賞它,它才有強大的生命力。藝術品不被人們欣賞的情況,也是有的,但不能長期如此。如果一件藝術品——我們姑且認為這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假設它隻有一個知音,那麼,它的前途堪憂。除非這位知音有無限的保存藝術品的能力,或者可以長命百歲,永不衰老。而這兩點顯然都是癡人說夢。隻有一個人欣賞的藝術品,它無法進入市場,也沒有哪個博物館、藝術館會要求收藏它。它的知音一死,它的死期便到。曆史經驗證明,隻有那些能夠達到雅俗共賞的藝術品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而偉大的國寶級的藝術品,常常能寓大雅於大俗之中,它不僅為藝術家所珍視,尤其為社會所承認。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那些傑出的藝術家們,極少有輕視社會大眾的情況存在。他們對社會大眾是最尊重不過的,他們並不把自己看成超人,他們寧可甘心做人民大眾的兒女。這樣的藝術家總能受到人民的愛戴,而他們的藝術生命也更長並且更富於活力。

離開人民喜愛的藝術,往最好裏說,是已經進入象牙之塔的藝術。這樣的藝術,在創作者和欣賞者那裏固然雅之極矣,然而它已失去了昔日的蓬勃朝氣。它或許隻不過是一種精美的小擺設而已,它沒有大氣象,也不會有很強的生命力。

八、外來文明的啟迪作用

外來文明的影響,前有所述,這裏要強調的是,吸收外來文化,或者說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巨大衝擊與影響,不獨中國而然。西方文明的一大特征,即是它的基督教文化的特色。但基督教並不產於西方,它是地地道道的亞洲產物。但基督教在亞洲的作用遠沒有在西方的作用大。這不是西方文明的錯誤,而是它的幸運。同理,佛教文化也不產在中國,但現在中國是保存佛教文化最多的國家。這同樣不是中國文化的不智,而是中國文化的光榮。

相對於藝術而言,外來文化的影響有廣義、狹義之別。狹義的影響,主要指外來藝術作品與藝術思想的影響。廣義的影響,則不獨藝術而然。

僅以藝術影響而言,如果沒有外來文化的參與,則中國的音樂史就得改寫,中國的戲曲史也得改寫。甚至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外來樂器與樂曲的參與,則中國古代音樂既不會有那樣的成就,而中國古典戲曲的發展,至少還要向後推很長一個曆史時期。不要說音樂、舞蹈、戲曲,就是古代建築,古代工藝美術,沒有外來文化的參與也不會有那樣大的成就。中國古人習慣,是席地而坐,床也沒有,椅子也沒有,凳子也沒有,沒有外來文明,哪能有那麼精美的古典家具?

對於外來文明,有個態度問題,其基本層麵的表現就是開放與否。日本文化的發展壯大,與它的開放姿態極有關係。日本人是不諱言中國文化的影響的,而且公開承認,日本文化“文源於唐。”明治以前是文源於唐,明治時代改變方向,主要向西方學習,於是西學之風大興,成為日本進入西方工業國家行列的主要契機。中國的大唐文化沒有佛學的參與是不可能實現的,而中國今日的現代化,也不能不實行開放政策。昔日中國藝術的輝煌,正有引進之功,明日中國藝術的再度燦爛,還要靠開放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