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形神理論,不但表現在繪畫藝術中,中國戲曲尤其講究神似的作用。戲曲表演講究演誰像誰,生、旦、淨、末、醜,神仙、老虎、狗,凡劇中所有的,演員都應該把它們表現出來。你演老虎,不如真虎,演神仙,更不是真的神仙,妙在演出精神,演虎就有老虎氣,演神又有仙氣。哪吒介乎人神之間,便既演其孩童之氣又演其不凡之氣。孫悟空介乎神怪之間,便演他的神氣,又演他的猴氣,尤其他的人氣。
形神之外,還有許多範疇,如虛實,意象,動靜,巧拙,筆墨,黑白,快慢,大小,疾澀,種種。
這些技術範疇的特色,在於它們既矛盾,又統一;既滲透,又轉化。而中國藝術最富於魅力的地方,也正好是它的辯證方式。因為矛盾,才能統一,利用矛盾,求其統一。但統一不是拉郎配,不是機械相加。黑硬加白,結果是黑不黑,白不白,成了灰色。而是巧妙使用,對比使用,使黑者愈黑,白者愈白。甚而,相互轉化,以白計黑。實際上,計黑當白,正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
表現在表演藝術方麵,則有武戲文唱,緊打慢唱之說。緊打慢唱,突出了演唱與演奏的差距,產生別一番音樂氛圍。武戲文唱則近似於現代攝像技術中常用的慢鏡頭,使觀眾更易咀嚼,更能體味這人物的性格與心境。中國戲劇表演藝術中,有一句話,叫做把戲演足,因為隻有把戲演足,演者才能痛快淋漓,觀者才能大飽眼福,演者有演頭,觀者有看頭。所以在關鍵人物,關鍵場次,關鍵唱腔和舞打設計,都必須精益求精,把“活兒”做細。但是,把“活兒”做細,不是把“活兒”做絕。為了把戲演足,恰恰要留有一定空間,如果風雨不透,反成死水一潭。要給演員以創作的餘地,要給觀眾思考的餘地。辯證為之,為著其緊,偏要其慢,為著其密,偏要其疏。
辯證施為,並非抹去對立雙方各自的特長,也不是故意模糊二者的界線。恰恰相反,計黑為白,目的是突出其白;武戲文唱,目的是突出其武。如果一片雪白,反而削弱白的特色。如果一味狂打,難免成為雜耍。高寵雖是有宋以來第一員猛將,偏不讓他金槍亂舞,亂舞則失去其人物特有的威風。有人演關羽,把一柄青龍偃月刀舞得風雨不透,行家看了搖頭,說這不是關羽,而是關勝。把關羽演成了關勝,可說失敗了1000年。
中國藝術的技術範疇,內容繁多,這裏擇其有代表性的內容,略作分析,以饗讀者。
意與法。意即創意,藝術創造者的主觀意趣;法則技法,包括書畫中的筆法,戲曲的功法,工藝、建築中的技術規範。相對而言,法是死的,意是活的。惟有活意可用死法。死法死用,雖有成品,沒有生機。相反,在“死”的方法中注入活的生命,才能使這方法煥發激情,不但使作品生輝,原有的技法還能“死”而複生,得以發展。唐人張懷瓘說:“設乃一向規矩,隨其工拙,以追肥瘦之體,疏密齊平之狀,過乃戒之於速,留乃畏之於遲,進退生疑,臧否不決,運用迷於筆前,震動惑於手下,若此速造玄微,未之有也。”①
因為沒有完美的構思,隻是按老規矩辦事,傻子過年看隔壁,不免難於下筆,前也不是,退也不是,“進退生疑,臧否不決”。這樣畫法,絕然不能有所作為。
中國書畫傳統,講究“意在筆先,畫盡意在。”意在筆先,即未下筆前,則意已明。所謂“胸有成竹”。畫盡意在,即整體效果良好,雖然創作過程已經完成,其審美情趣猶然綿延不絕。有老人論畫,說古畫的鑒別,憑直覺即可,大凡一品古畫,甫一開卷,便覺一股真氣撲麵而來。此無它,因為畫的審美意境依然凸然於畫卷之上,不覺給人以飄然似動、呼之欲出的感受。
劉載熙論古人文章,亦持此說,他寫道:
“古人意在筆先,故得舉止閑暇;後人意在筆後,故至於手腳忙亂。”①
因為你對你的創作對象,沒有全麵的把握,沒有深切的理解,事到臨頭,如京劇所謂“鑽鍋”狀,能者尚有遮掩,庸者隻會手腳忙亂。
筆與墨。筆、墨,乃中國書畫的最基本的工具,又是最基本的創作手段。筆的種類多,作書作畫,必論其筆,沒有好筆,如同軍隊沒有精良的武器裝備。墨的種類同樣很多,墨的好壞同樣影響和製約著藝術家的創作。良墨之價勝似黃金,因為良墨之難得,仿佛良將之難得。沒有諸葛亮,劉備的事業將半途而廢,於是三顧茅廬,請孔明出山。得一好墨,如得一良將,藝術家的才情才更好發揮。
筆有筆法,墨有墨法。筆法的講究之多,可以寫一本書,墨法的講究之多,同樣可以寫一本書。劉熙載論筆,說:“古人論用筆,不外‘疾’‘澀’二字。澀非遲也,疾非速也。以遲速為疾澀,而能疾澀者無之。”②可見,疾澀的內涵很豐富,不是遲、速兩字可以概括的。又說:“書有振攝二法:索靖之筆短意長,善攝也;陸柬之之節節加勁,善振也。”③索靖與陸柬之,皆為書法大家,一攝一振,便代表了他的技術特點,可知筆法內涵之深,作用之大。
筆法講究疾、澀,墨法講究濃、淡。清人秦祖永謂:“用墨須要隨濃隨淡,可燥可濕,一氣成之自然生氣遠出。”④馮武則說:“墨淡即傷神彩,絕濃必滯鋒毫;肥則為純,瘦則露骨;勿使傷於軟弱,不須怒降為奇。”⑤然而這是反說,反說是講不能怎樣用墨,濃了有何不妥,淡了有何不妥。還有正說,所謂“筆肥墨濃者謂之渾厚,筆瘦墨淡者謂之高逸。”⑥可見,濃有濃的好處,淡也有淡的滋味。“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筆法講疾、澀,又不止於疾、澀。畫法中點、鉤、皴、擦皆為用筆之法。輕重、疾緩、偏正、曲直、側筆、圓筆,更有許多講究。墨法講究濃淡,但又不止於濃淡。濃墨、淡墨之外,還有積墨、潑墨、破墨、飛墨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