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藝術比較(1 / 3)

中西藝術比較

中西藝術比較,這個題目很大,內容也很多。這裏刪繁就簡,擇要而言。其方法,是先作整體比較,希冀能通過整體比較,給讀者一個大印象;然後,就中西建築藝術、中西戲劇藝術作些專門性藝術比較;因為在作者看來,這兩個藝術門類是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

文化比較,現在是熱門話題。藝術比較,屬於文化比較中的一種,也是熱門話題。然而,比與比也有不同。首先是怎麼比?是按相同的社會性質比,還是按發展的時序比。按社會性質比,就該封建社會對封建社會,奴隸社會對奴隸社會。但這麼比恐怕不全行,因為中國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分期問題,至今沒有完全解決,有西周分期法,有春秋戰國分期法,還有魏晉分期法。況且以同類社會性質進行比較,西方早已進入資本主義,中國至今為止,未經過資本主義階段。那麼,這幾百年的曆史就沒有比較資格了嗎?

全然按時序比,也講不通。比如周口店人和誰比?而且不同的曆史時期,東西方的發展時序有早有晚,硬以時間劃分,不是割裂東方,就是割裂西方,這顯然是不科學的。現在世界已進入全球化時代,文化比較成為無法回避的課題。比總是要比的,從目前的水平看,首先是進行文化傳統的比較和曆史文化品性的比較,其次是進行專門領域的比較。這種比較方式也是合乎本書的實際的。

中西藝術不同的曆史發展曲線

中西方藝術的曆史發展曲線有很大差異,概括地說,西方藝術發展史屬於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型。古時代特別是古希臘時代及希臘化時代,高潮來得快,去得也早,雖然有無比的輝煌,但很快進入數百年黑暗時期。古希臘時代,固然大有稱雄世界之勢,中世紀黑暗時代,卻是一段充滿恥辱的曆史。西方藝術,如果從古希臘算起,那麼可以看成馬鞍型態勢,兩頭高,中間低。如果從遠古算起,那麼其間的跌宕還更多些。其形其態,如潮起潮落,波峰波穀,高峰時陽光燦爛,成就輝煌;低穀時黑夜漫漫,慘不忍睹。

中國的情形則不同,中國藝術史同樣與中國文明史緊密相聯。從曆史的宏觀發展看,雖有起伏,不甚明顯,既沒有發生斷層現象,也沒有發生大的波穀時代。中國曆史,隻有治亂之別,治時藝術發展快些,亂時也沒有中斷藝術的發展,而且在特定的情況下,還有某種解放作用。概括地說,中國藝術史,沒有大起大落,大悲大喜,隻有綿延不絕,大江東去。為著給讀者一個更清晰的印象,這裏且從中西藝術發展的起始階段說起。

一、不同的出發點:差之毫厘,謬以千裏

所謂不同的出發點,有人的因素,也有環境的因素,二者合一,形成共同的社會文化因素。

但人與自然主要是自然環境的關係,並非一成不變的。大體說來,隨著曆史的推移,人的力量日益強大,自然環境的影響日益縮小。一些人不同意這觀點,認為人定勝天,從來如此。這不是曆史的科學態度。實在說,雖然人之為人,在於社會性勞動,勞動創造了人。但這需要作兩點補充。第一,不是任何一個地域都具備誕生人類的條件。別的星球不說,地球本身也是如此。人類發源地為什麼不在南極?因為那裏的環境不允許。人類的誕生,既需要自身的努力,又需要外部條件。適者生存,不適者無法生存,這定律至少對於早期的人類是適用的。

第二,勞動創造人,這是一般規律,不同地域的勞動創造不同種族的人,這是特殊規律。即使人類的起源隻有一個,那麼,因為他們的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而環境的不同又必然帶來勞動模式的不同。所以,就在不同的地域產生了不同的人種。白人多在歐洲,黑人出在非洲,黃種人多生活在亞洲。白種人鼻子高,膚色白。黃種人鼻子更矮些,膚色深些。黑種人鼻子矮些且又寬些,膚色更深。這不是人種有優有劣,而是自然環境造成的結果。大約生在寒冷地帶,鼻子高些,皮膚白些,更能適應那種地帶的氣候與日照,而生活在暑熱的地帶,皮膚黑些,鼻子寬些,也有利於人的生存和發展。

環境決定人種,人種創造藝術,至少在人類初始階段該是如此。

以西方文明和中國文明的生存環境比,雙方的差異也是很大的。西方文明多山而近海,生存地域比較狹窄,沒有如黃河,長江一樣的河流,也沒有如華北和長江中下遊那樣的平原。平原是有的,但性質不同。多山而近海,使西方文化的發展具有不同的機遇和挑戰。地域狹窄更加速了他們的外向性格,地中海沿岸地區,本身就帶有大通道性質。因為這樣的環境,不允許他們自我封閉,他們也確實沒有自成一統的力量和能力。

中國的情況則完全成另一種形態。華北平原很大,黃土高原也很大,中國中原地區,東麵是海,東南是丘陵地帶,再向南又是海,向西是高原戈壁,西南是崇山峻嶺,這裏道路原本艱苦,要通也難。北麵可以通達,但遊牧文化與小農文化勢難兼容。地中海周邊文化也不同,於是發生衝撞和交流。中國北邊原本可通,但要修築長城,無險而造險,以杜絕邊憂邊患。中國人為什麼能夠和樂意采取與西方人不同的發展方式,因為中國中原地區廣袤遼闊,修築長城,更有利了中原人的生存和發展。

不同的自然環境造成不同的文化和文明類型,而不同的文化類型又強化了各自的文化品性。至少到古希臘和春秋戰國時代,中西方文化的基礎性格已經成型。

兩種不同的文化類型,造成兩種不同的藝術發展模式。在西方,是以壁畫和山城建築最具影響。在中國,則以甲骨文和陶器成就最大。

中國古代早期的甲骨文和陶器前麵已有介紹。西方的繪畫和建築,還需要略作說明。正如甲骨文的發現帶有很大的偶然性一樣,西方遠古時代的壁畫也是偶然發現的,而且是直到1879年才由西班牙考古學者桑圖拉的小女兒首先發現的。這就是位於西班牙桑坦德市阿爾塔米拉山洞的壁畫——包括紅色、黑色和赭紅色的野牛、野豬、野馬等動物的壁畫。它大約誕生於一萬五千年前的人類舊石器時代,它被命名為“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

1940年,在法國南部,又有幾個孩子發現了“拉斯科洞窟壁畫”。這些壁畫畫在一座長180米的大廳和隧道的洞頂與洞壁上,其色彩有紅色、黑色、黃色和白色,主要是鹿、牛和奔跑的野馬。

這些壁畫,藝術水準之高,令現代人驚歎,可以說,這是人類無法重現的早期文明的光輝的一頁。那情形,與甲骨文的藝術與文化價值十分相似。

西方早期古代建築的典範是愛琴文明中的克裏特島的克諾索斯宮殿和邁錫尼時代的邁錫尼城。

克諾索斯宮殿大約始建於公元前2000年,中經多次重建、修建,到公元前16世紀左右建成。其時代相當於中國的夏代。克諾索斯宮殿依山而建,高低錯落,建築布局十分複雜。它的中心是一座東西長27米,南北長57米的庭院,庭院周圍分布著各種樣式的房間,房間總數約在1500間以上。地勢複雜,房間又多,上下起伏,門戶相連,使人進入其中便有找不到出口的感覺,所以被人們稱作“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