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藝術比較(2 / 3)

“迷宮”最突出的建築成就,是它有很科學的采光與通光設計。同時,它的排水係統也堪稱古典建築的奇跡。“迷宮”最大的特色是它的居住條件的舒適性。宮中的房間,以小房間為主,而且廳堂、神壇、臥室、浴室、儲藏室等一應俱全。其功能設計,已經有了近代西方建築的雛型。而它的壁畫同樣享有藝術盛譽,尤其王後宮室內的《藍色海豚與五彩魚》、《巴黎少婦》、《鬥牛圖》、《穿淡藍色服裝的貴族婦女》、《戴百合的國王》等,尤其令人拍案叫絕。不用說,這些壁畫的名稱,都是發掘者賦予他們的。雖然這些名字多少帶些現代氣息,但我們也可以因此體味到這些壁畫的藝術風格與藝術價值。

西方藝術以壁畫和山區宮殿作為他們最早的藝術發端,中國則以陶器和甲骨文作為自己的文明早期最有特點的藝術創造。這種差異是有深意的。克裏特時代的建築為古希臘古羅馬建築打下了基礎,從此,使西方建築走上了以神祗與宗教信仰為特色的藝術之路。而中國的陶器與甲骨文,更多地反映了中國藝術的世俗化性格。陶所代表的乃是生活,甲骨文則預示了中國藝術發展的文人特色。

二、中西藝術發展的曆史形態:山之型與水之型

西方藝術曆史的發展曲線屬於“山之型”,這在前麵已經提到過了。所謂山之型,是說它的發展曲線,起落差大,呈山穀狀,穀深千丈,俯之可畏;山高萬仞,仰天可歎。古希臘古羅馬時代便是奇峰聳立的時代,尤其是古希臘時代,它留給後人的遺產,不但是全方麵的,而且在文藝複興及其以後的年代日益表現其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影響。單以建築藝術而論,古羅馬的藝術成就亦足以雄視百代,而它對後人的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

中世紀的黑暗500年,屬於低穀時代,這樣的低穀,在中國,在世界都是少見的。雖然,中世紀基督教文化將成為西方文明的又一個源頭,但這500年間的曆史成就,確實乏善可陳。

自文藝複興時代開始,西方文明又進入波峰時期,從而形成西方藝術發展的“山之型”。

但要說明的是,西方藝術在進入文藝複興時代之後,又形成獨特的發展曲線。這個時期的發展曲線,有如下三個特征:

第一,文藝複興至今,西方藝術的發展,雖有起伏波動,但總體線路呈階梯升進狀態。不但代有所成,而且形成特色鮮明的階段性特征。先是文藝複興運動,又有啟蒙運動,隨之是產業革命,然後是浪漫主義運動,直到現代主義和現在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後現代主義。可說峰巒迭起,群相呼應。

第二,自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方即進入多國紛爭的狀態。公元10世紀之後,又逐步形成意、德、法、英為主要支架的西歐文化布局。這種多元化的文化結構形態,顯示了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截然不同處。中國文化傳統,至少自春秋戰國時代以來,始終以農業自然經濟作為自己的生存基礎,其文化屬性是一元性的,其民族文化關係處在不斷融合的狀態,其主體部分,尤其如此。中國曆史上雖然有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大動蕩大混亂,有元人統治中國,有滿人入主中原的曆史,但中國文化的基本特性沒有發生變化。歐洲則不一樣,西方文明自中世紀以來既同屬於基督文明,又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其形成是一元狀態下的多元文化,而且隨著曆史的進步,這種多元狀態還進一步得以強化和擴展。

第三,這個時期的西方藝術發展不是同步的,而是參差錯落,呈遞升階進態勢。文藝複興時代,首屈一指的也是最早放出燦爛光輝的藝術之星,出自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它的代表人物則是意大利畫壇三傑: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先意大利(佛羅倫薩),而威尼斯,而德國,而尼德蘭(荷蘭),而西班牙,而法國,而英國。其時序上雖有交叉,但發展線路大體清晰。

第四,西方近代以來的文明,本質上屬於城市文明和商業文明。城市文化是最講究創造的,商業文明是最不樂於向後看的,但它最先打出的旗號,卻是文藝複興。這是因為,中世紀文化屬於封建農業文化,而古希臘文化則屬於奴隸製下的城市商業文明。可以說,在意大利文藝複興時代,沒有一幅田園詩式的繪畫,也沒有一部名劇是反映鄉村生活的。後來即使有了這樣的題材,也是用城市文明的眼光透視鄉村鄉景——它畢竟歸入了城市文明的大範疇。

中國藝術曆史的發展曲線屬於“水之型”。

“水之型”的藝術發展道路,沒有大起大落,大悲大喜,雖有高峰,但沒低穀。高潮是水流,低穀則水不能再流。它的高潮與低潮,反差不算強烈,從遠古時代直到現代,它的行進狀態正如偉大的長河一樣,雖有七折九曲,依舊滾滾向前。“水之型”的藝術發展道路也有自己的特征。

第一,漸進狀態,前瞻後顧。中國藝術,最具曆史風格,因為它是漸進的,有飛躍,有突破,但從宏觀上看,這些飛躍和突破都有很強烈的曆史色彩。中國藝術道路,不是與前人決裂的道路——一峰陡立,勢態空前,不是這樣的。中國藝術總是不忘前人成果,又有後人創造。從而前後勾聯,成鏈狀發展態勢。自春秋以降,可說,任何一門藝術,都是一環接著一環,環環相加,形成一條美麗的藝術彩鏈。

第二,海納百川,不拒細流。中國藝術,雖不以開放性作為自己的鮮明特征,但絕不拒絕接受和借鑒外來文化。佛教就是外來文化,佛教在印度不能完全保存,但在中國卻有勃勃生機,而且至少自盛唐以來,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佛教藝術也與中原藝術彙為一體,水乳交融,難以分解。中華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漢文化影響力也最大,但漢文化可以和少數民族文化同在共榮,並且成為具有共同品性的中華民族,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大優點。古人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國藝術史,可以說是海納百川史。中國成語中有一個詞,叫“涇渭分明”,說涇水、渭水,一清一濁,流在一起,還是清濁分明。雖然涇渭分明,畢竟成為一水。“分明”是它的外在表現,“一水”是它的內在本質。

第三,各種藝術門類呈浪式形態發展。中國曆史悠久,多次改朝換代。藝術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又受時代的強烈影響。一方麵因時而變,隨著“地勢”的改變而改變自身的“水相”;另一方麵,又保持了自己的本來麵目,按照自己的內在發展規律開拓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曆史上主要的藝術門類,都有跨朝代的表現,晉字不同於漢字,唐書法又有新的內容和優勢,宋代別成一格,元、明、清各成天地。繪畫自覺於晉,興發於唐,盛於宋元,變於明清,都是人所共知的曆史現象。大體說來,中國曆史上具有影響的藝術形式,幾乎沒有中絕和亡佚的,隻是受自己的內在規律所限,有興衰交替之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