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藝術的不同風格:崇高與韻味(1 / 2)

中西藝術的不同風格:崇高與韻味

總體上看,西方藝術追求崇高,注重寫實,讚賞陽剛之美。於是有人說,西方藝術的主要風格是陽剛之美,中國藝術屬於陰柔之美,西方藝術反映了太陽風格,中國藝術更傾向月亮風格。

這觀點並不十分恰當。西方藝術讚賞陽剛之美,是他們的特色,但中國藝術不因為與西方藝術風格不同,就成了陰柔之美。首先這“陰”字就不恰當。陰是什麼?陰是陽的對立麵,陽代表剛,那麼陰就代表柔了。但中國人認為陰陽不可分,有陰才能有陽,反之也是一樣。“一陰一陽之謂道”,缺了一個方麵那就不成其為“道”了。陽代表歡快,陰則代表沉鬱,而中國藝術講究的就是歡樂,所謂“樂者,樂也”。無樂不成其樂。照我的看法,對比西方藝術風格,中國藝術更追求和諧、寫意與韻味。

西方藝術追求崇高,在古希臘時代已有論者,可見崇高風格,乃是西方藝術的一個古老傳統。古希臘時期的藝術理論文獻當首推亞裏士多德的《詩藝》,其次就是朗吉弩斯的《論崇高》。《論崇高》是一篇很重要的美學著作,全麵介紹它實屬不易,摘兩段話出來,以饗讀者。其中一段是講文學風格的:

“不平凡的文章對聽眾所產生的效果不是說服而是狂喜,奇特的文章永遠比隻有說服力的文章或是隻能供娛樂的東西具有更大感動力。”①

這段話,雖然沒有提及崇高,但那意思已在。好文章讓人產生的效果不是說服而是狂喜,而奇特的文章才具更大的感動力,那風格其實就是崇高。所謂崇高者,正是非同一般的筆法與非同一般的感情效果。

另一段專講崇高風格,作者寫道:

“崇高風格到了緊要關頭,像劍一樣突然脫鞘而出,像閃電一樣把所碰到一切劈得粉碎,這就把作者的全副力量在一閃耀之中完全顯現出來。”②

崇高風格在中世紀歸於沉寂,但到文藝複興以後,又成為藝術追求的熱點,或者說,成為那個時代的主旋律。所以康德作美學研究,對於“崇高”給予特別的重視。康德研究崇高,既有時代氣息,又有他自己的理論體係,同樣不是三言兩語可以介紹明白的。此處刪繁就簡,也引他的一段話。

他說:“好像要壓倒人的陡峭的懸崖,密布在天空中迸射出迅雷疾電的黑雲,帶著毀滅威力的火山,勢如掃空一切的狂風暴,驚濤駭浪中的汪洋大海以及從巨大河流投下來的懸瀑之類景物使我們的抵抗力在它們的威力之下相形見絀,顯得渺小不足道。但是隻要我們自覺安全,它們的形狀愈可怕,也就愈有吸引力;我們欣然把這些對象看作崇高的,因為它們把我們心靈的力量提高到超出慣常的凡庸,使我們顯示出另一種抵抗力,有勇氣去和自然的這種表麵的萬能進行較量。”③

西方藝術,正是充滿了這樣一種精神。我們在西方近代以來的繪畫、雕塑、戲劇乃至建築與工藝美術中都不難發現這種精神。這精神是狂暴的,是難以抵抗的,是大大超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風尚之外的,但也因此,它才顯得更富於激情,更適合於表達激昂的心態,更具有強大的震撼力和衝擊力。

西方藝術追求崇高,但他們並不回避現實,他們的崇高追求是與文藝複興以來的社會發展大潮相一致的。人的崇高,正體現了社會文明的騰達。所以這種崇高的追求才有堅實的基礎。朗吉弩斯的《論崇高》雖然出在古希臘時代,但他的價值,直到十七世紀,才真正被社會所承認,因為,這個時代有了對崇高的渴望。

一方麵是崇尚崇高,一方麵又關注社會,所以西方藝術的崇高,並不以虛妄的幻想作基礎,而是以“寫實”方式作為基本的藝術主張與風格。從現實發現崇高,以崇高的姿態審視現實,雖不是西方藝術的惟一藝術,至少是最重要的藝術追求之一。

西方近代藝術,推崇崇高,關心社會,他們專門要找那些最能反映社會文化走向的大題材去表現,很喜歡那些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他們不求雅致,但要狂放,不講身份,但要理想。神話人物也寫,曆史人物也寫,皇帝貴族也寫,平民百姓也寫。既畫天上輝煌的場麵;也畫人間無比慘烈的場麵;既畫人的心靈,又畫人的痛苦。對各種生活狀態的人,不管你是工人、農民、富人,窮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美人,醜人,凡能反映這社會精神的,藝術家的心靈便會受到強烈衝擊,而他們由此創作的作品,更令讀者身不由己產生強烈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