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傳染病的診斷與治療原則(1 / 3)

一、傳染病的診斷

如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90%以上HBsAg可陰轉而痊愈,而慢性者每年僅有約2%的人自然陰轉。所以對治療效果的早期明確傳染病的診斷,不但有利於病人的及時治療,而且有利於早期隔離,以防止疾病的傳播。傳染病的診斷應綜合以下幾方麵的資料進行。

(一)臨床資料

全麵、準確的臨床資料來源於詳盡的病史和全麵的體格檢查。所以應詳細詢問病史,仔細進行體格檢查,了解起病的急緩,熱型表現,出疹情況以及受侵犯器官的特征性的症狀和體征。不僅要掌握相關疾病的陽性症征,也應了解重要的陰性症征,這對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應力爭在實驗室檢查結果報出之前作出初步診斷,並進行適當地隔離、治療。

(二)流行病學資料

流行病學資料在傳染病的診斷中有重要的價值。應仔細詢問可疑病人的年齡、職業、發病季節、居住與旅行地點、既往病史、輸血史、密切接觸史、不潔飲食習慣史及預防接種等。診斷前首先要了解有無感染某個疾病的可能、有無發病的可能。如隻有生活在有釘螺的地區,且有接觸史的人,才有感染血吸蟲的可能;和豬、牛、羊從無任何接觸的人,不可能患布魯菌病。另外還要注意,有感染的機會並不一定發病。如已患過麻疹或傷寒的人,又患麻疹或傷寒的可能性極小。所以了解這些資料對診斷和鑒別診斷很有幫助。

(三)實驗室檢查及其他檢查

所有的傳染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原體,故如能找出其病原體就可以確診。一些伴隨的異常變化如血常規、肝腎功能等,能夠協助診斷。在感染的過程中,機體發生特異性免疫,如能檢測到抗體對確診很有意義。

實驗室檢查的臨床意義

一般實驗室檢查包括血液、大小便的常規檢查和生化檢查。

(1)血液常規檢查血液常規檢查中以白細胞計數和分類的意義較大。白細胞總數顯著增多常見於化膿性細菌感染、百日咳和流行性出血熱等疾病,但革蘭陰性杆菌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往往升高不明顯甚至減少,例如布魯菌病、傷寒與副傷寒等。分類中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消失常表示有傷寒、敗血症可能,而增多時則多為寄生蟲感染;異常淋巴細胞增多常為病毒感染,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熱等。黑熱病可使全血減少。

(2)尿及糞常規檢查方法簡便、易於操作,對確定某些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診斷有重要價值。尿蛋白明顯增多者,有助於流行出血熱和鉤端螺旋體病腎衰竭型的診斷。糞常規檢查有助於蠕蟲病和感染性腹瀉的診斷。糞便的性狀和鏡檢,不但可提供是否有炎症的信息,而且還可直接查找某些寄生蟲的蟲體,如溶組織阿米巴滋養體,以及某些蟲卵,如蛔蟲卵、鉤蟲卵,有確診意義。

(3)生化檢查生化檢查有助於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熱等病的診斷和病情判定。感染中毒性休克者可出現血液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等。

病原學檢查為傳染病的確診依據。

(1)病原體的直接檢出許多傳染病可通過顯微鏡或肉眼檢出病原體而確診,如蠕蟲類中蛔蟲、蟯蟲、絛蟲節片等可隨糞便排出,肉眼即可確認;從血液或骨髓塗片中檢出瘧原蟲及利什曼原蟲,從血液塗片中檢出微絲蚴及回歸熱螺旋體,糞便塗片鏡檢可發現溶組織內阿米巴滋養體、包囊和各種寄生蟲蟲卵。血吸蟲毛蚴經孵化法可用肉眼檢出,絛蟲節片也可在大便中用肉眼檢出。痰塗片找並殖吸蟲卵、抗酸杆菌等。腦脊液塗片找細菌、螺旋體和某些寄生蟲(如阿米巴滋養體),均可迅速準確地確定診斷。

(2)分離培養病原體對於各種病原體,塗片檢查隻能提供形態和染色的特點,不足以確定其種型,應在抗生素治療前進行血、尿、便及其他體液及分泌物的細菌培養,以提高病原體檢出率。